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场有关节约的讨论:节约文化需要传承

2018年08月06日 16:49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一场有关节约的讨论


  不用泵抽水,而用盆舀水;不用机械设备,而是人拉肩扛,这本“经济账”算得到底值不值?在《班组天地》的通讯员群里,一篇来稿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来自各行各业基层通讯员们的观点,或许可以引发更多思考——生产一线究竟应该怎样来节约?勤俭节约的文化,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传承?——编者

  节约文化需要传承

  张国庆 李 新

  近日,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桥古首站管辖的3口生产井井坑都积满雨水,班长带领3名班员在现场手拿脸盆、舀子向外舀水。以前都是用泵抽水,如今是挽着裤腿、满脸泥点、不怕脏累、费时费力干活,就为省点电费和巡井车的油费。戈壁滩上的井口水套炉缺水,以往都是向远在100公里外的调度汇报,申请加水车辆到现场。如今是巡井车司机和员工拉上大铁桶,到现场再用小桶加水,就能省下一笔运费。

  班长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是上上下下抓精细化管理,干任何工作前,都要算算经济账。能节约一分是一分,能用千斤顶、倒链葫芦维修阀门、设备,就不会报吊车;能用人拉肩扛方式完成的工作,无论多苦多累,就不会麻烦上级的人、车、物资协助,现在班员们都树立起‘左右不了市场,但可以管控成本’的理念。”

  有些员工认为,急、难、险、重、脏、累工作要视具体情况、紧急程度而定,该报吊车要报吊车,尽量还是机械化干。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员工也能轻松一点、舒服一点、体面一点,这也是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体现。

  笔者认为,这说的也没错。谁不想让单位少花钱、多办事呢?谁不想轻松点呢?但效益是干出来的,节约就是效益。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油田,一切都是那么艰苦,什么都要靠自己去创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勤俭节约的作风,更需要我们后辈一代代传承下去。

  节约是每一位职工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行动积累出来的,也是每一位职工自身利益的保证。要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每一位职工都精打细算,才能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一人节约是自觉,两人节约是管理,众人节约是文化。节约要从每名员工做起,让习惯形成文化,让文化得到传承。

  不是每一种“节约”都是在节约

  杨 振

  对于《节约文化需要传承》里提到的一些做法和说法,笔者认为,在为传承节约精神点赞的同时,也不妨来算算以下几笔账。

  一是要真正算清经济账。很明显,人工舀水是费时费力的,所以就要考量一下,投入的人力成本是否要比水泵运行产生的电费低?用人工与水泵相比,哪个能减少影响生产的时间?

  二是要真正算清安全账。以人工舀水为例,考虑到了高温因素吗?考虑到了职工连续疲劳作业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吗?安全是最大的节约,如果离开了安全,那么“节约”就是空中楼阁。

  三是要真正算清人本账。科技进步了,人们就要乐享它所带来的成果。就像炎炎夏日,有了电扇空调,恐怕很少有人会为了省电而坚持用扇子。所以在条件许可时,还是应该用机械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这是企业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在生产中要有节约意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节约,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不是每一种“节约”,都是真正在节约。

  夏忠:

  在我们车间,施工经常要“人拉肩扛”,也不全是为了节省机械使用成本。比如小设备组装、道木装卸,没多重,要用机械的话耽误时间,抬一抬,扛一扛,速度很快。

  朱秀玲:

  适当地让员工感受一下过去的艰苦也没有什么不好。在“人拉肩扛”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如今更好工作条件的来之不易。

  朱春江:

  这种节约精神应大力提倡。油田的生产方式很特别,这种没有围墙的工厂,作业点非常分散,施工、作业、交通都需要各种机械工具的帮助。这就需要一线员工具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把成本节约工作做成精细管理的一部分。

  罗庭万:

  节约是美德,也是一种精神。“人拉肩扛”固然耗时耗力,但节约的是金钱成本,体现的是当家意识。就好比一些旅客选择耗时长但票价低的慢车,因为相对于时间成本,他更多考虑的是金钱成本。这个班组显然是在衡量各种成本因素后,选择了他们认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这无可厚非。

  鞠家田:

  什么最珍贵?人。现在科技发展迅速,我们不能为了节省一点点资金,而加重班组成员的人力付出。应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科技手段,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让省出来的人力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谢艳:

  真正的节约与其放在“人拉肩扛”的做法上,不如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创新,降低机械化运行成本的研究上。

  季鹏飞:

  算小账赔大钱。表面上节约了成本,实际上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增加了人力成本。

  孟庆庆:

  为了节约成本,不使用机械化设备而是“手拉肩扛”,倡导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也会增加安全风险。能省时省力还安全,非得让工人们去吃苦流汗,是不是太不人性化了?那些总坐在机关办公室里的人需要多去感受下一线的艰苦。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让“苦脏险累”的岗位越来越少,让劳动者更体面、更健康、更安全地工作。

  郭宪峰:

  我在艰苦岗位干过,很累,还有职业病。现在都倡导用创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风险。这么做是不是一种倒退?

  贾振:

  节约精神一定要有,但是放着先进的设备不用,这样的节约反而可能造成浪费。早些年有企业大力提倡节约每一张纸,但每天要按张数申请领取办公用纸,就过犹不及了。为了统计节约成果,需要一个人甚至一个部门专门去做这项工作,更是很大的浪费。

杨 振

杨 振

【编辑:赵一凡】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