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阅读凸显两座城市的距离?

2018年08月06日 16:50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阅读凸显两座城市的距离?

  从第二十八届图书博览会回来,偶尔我会想到深圳,这座城市的云泥之变靠的是什么?

  当然,首要的原因一定是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关,此外优势的地理条件,如毗邻香港,还有落座海边享尽海上航运的便利,诸如此类。然而这似乎只是充分条件,并不能成为必然的理由。海边的城市多如牛毛,真正在短时间成长繁盛起来的,屈指数来没有几个。

  况且,深圳缺乏蕴藏财富的资源,即便是海边旅游之类的景观,好像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名声,石油、矿藏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

  或许我们可以把自然资源几乎没有的深圳范式归到资本效应:表面上看,这种推导有些道理——建设初期,外资,以及全国各地资金的进入确实相当可观。不过,资本投入的效应是有边际的,这并不能解释,这座城市何以会在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仍旧充满活力。

  我们有现实的例子说明资本,甚至自然资源都不足以恒久地支持城市的稳步前行。是的,我想到了北方曾经很惹眼的新城,那座因煤炭带来的财富而“藐视天下”城市。

  记得在这座城市日当正午的时候,鄙人有幸领略过传说的风采,其中有一个见过几次面的该市驻京要员就很骄傲地说,北京已经不在眼里,像他这种“没钱的人”周末多有去香港的时候,在煤矿持有股份的他在我看来非常有钱。当时听他描绘未来的远景,完全是在规划一座“超现代化”的大都会,对我会不会有人去繁华他们城市的疑问,他不屑地说,中东那些沙漠上的城市如何?何况他家的城市自然条件很不错。

  的确,草原的景色是迷人的。但我还是觉得,与其把那么多钱拿来造房子不如用于重树人,即便不说长远的全民素养提高,至少在煤化工方面重金投入应该才有点面向未来的样子。可人家的理解是,硬件优越自然就有存储着软件的人来,而对全民教育(阅读)在人、在环境上的财力谋划,他似乎有些迷茫。

  也许吧,其人所谋的精英路线也是有道理的,但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不走全民路线,倒不是有什么高见,我就是觉得人才是培养不出来的,只要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比如用力于全民素质的投入,人才自然会冒出来。

  那座城市末了我也没去过。根据后来流行的消息,那些漂亮的建筑成了另类的图说:总被一些人称作“鬼城”。不知道后来是否有人住进去改变其响亮的名声。

  现在,“黑金”遍地的城市不知道还繁荣否,毕竟资源还是富足的,但像超级都市进发的梦估计不怎么做了,看到媒体上各种关于这个城市的萧条文字,虽然我不太相信,但想来昔日的活力应该是不在了。

  显然,一座城市要保有持续的活力,仅仅是有换钱的实物资源完全不够——真正能够持续的资源是人,而且即便是这样,也基本不取决于精英,而是取决于精英得以持续不断“冒出来”的人文环境。

  深圳今天依旧活力四溢,是不是就是如此呢?

  回想一下,匆忙的几天深圳行程,虽然直觉上的判断难以给出,但我想到了一些具体的画影。说来惭愧,书博会那么多大咖到场我竟然全无感觉,反倒是和接机师傅的对话记忆犹新。

  得知我来鹏城是参加书博会,上车没多久接机师傅就和我探讨起读书的问题。他说自己的闺女什么书都读,而且“都喜欢读”,作为家长很担心影响课本的学习。

  我坦然告诉他说,其实养成阅读的习惯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孩子才12岁,根本不用担心,要往长远看。

  “是啊,只要不断读书学习就不会落伍。”师傅回应说。这样的道理看来他是明白的,只是有点忐忑。

  想到司机先生只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中最普通的一员,我理解为什深圳被称作阅读之城了——

  这就是深圳,一座因书香而蝶变的城市。

  一座城市的停滞,甚至是萧条,一座城市的繁荣和充满持续的活力,天壤之间的差别,难道只是对待阅读的态度吗?如果人,作为根本的决定因素,作为不可或缺的资源,情形必然如此!君以为呢?

冷荞麦

【编辑:赵一凡】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