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2018年09月26日 18: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 阮煜琳)历时69天、总航程1.25万海里,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6日乘“雪龙”号返回上海。

  记者26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本次北极考察首次成功布放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等无人自治观测装备,使中国的北冰洋考察从夏季延续到了冬季,并取得多项重要考察成果。

  ——首次实施业务化监测和科研项目考察相结合的调查,保障了13项业务化项目、9项国家科研计划支持项目和3项国际合作及其他项目等科学考察任务;进一步夯实了北极业务化监测基础,补充和完善了北极业务化监测体系。

  ——首次成功布放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以及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标等无人自治观测装备,使中国的北冰洋考察从夏季延续到了冬季,提升了中国对北极环境的监测能力。

  ——本航次的考察与国际北极漂流冰站计划和国际极地预报年(YOPP)等国际大型极地考察和研究计划相配合,大气探空、海冰物质平衡和上层海洋剖面等观测数据将与国际计划实现融合和共享。大气探空观测数据准实时发送至国际气象组织的GTS系统,实现全球共享,助力国际北极环境观测网建设,为提升对北极气候和海冰的预测预报能力做出了贡献。

  ——在楚科奇海北风深海平原开展了多波束全覆盖测量;首次在极区开展了岩石拖网;岩石拖网样品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结合,为研究楚科奇边缘地的演化过程和评估极地多金属结核结壳的资源潜力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将探索北极海洋酸化、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等热点海洋环境问题纳入到业务化监测范畴,首次结合同位素技术研究微塑料在不同营养级中的传递规律。为更全面地从碳循环角度认识北极海区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调节作用,评估北极海洋、大气和生物载体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和微塑料含量,认识北极海域微塑料对生态系统潜在危害提供科学支撑。

  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表示,本次考察在楚科奇海陆架成功回收沉积物捕获器2台,并再次布放了沉积物捕获器3台,数量为历次北极科学之最,有力地支撑了西北冰洋沉降碳汇的长期观测。在西北冰洋海盆进行了海洋碳流结构的系统观测,弥补了中国北冰洋碳循环研究的短板。(完)

【编辑:于晓】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