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那辆公交车“孕育”了《科学的春天》

2018年09月27日 02:24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 

  那辆公交车“孕育”了《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27日,从北京京西宾馆出来、抱着一书包文件的胡平,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相比手中的文件,心中的那份文件,更让他感到“沉重”。

  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4天后举行,郭沫若将发表讲话。在几经周折后,这份讲稿最终决定由胡平执笔。临危受命的胡平曾脱口而出“我不行”。公交车上的他一路冥思苦想却也没有理出头绪。

  彼时,车窗外正是一片春光,三月的阳光洒在胡平脸上,他忽然意识到:春天来了,这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春天!春天是转折,是突破,这次科学大会正是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标志!中华民族终于熬过“文革”的劫难,又要走上腾飞复兴的道路,科学的春天来了!

  演讲题目“科学的春天”已成竹于胸。当晚,抽掉整整3包香烟后,于晨光中,胡平完成了这一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名篇力作。

  病床上的郭沫若读完这篇讲稿,只改动了“把我的这些讲话,不要写在纸上,而要写在宇宙之间”这一句,分别在“纸上”和“宇宙”的前面,加上了“有限”和“无限”两个词。然后用颤抖的手郑重地签上“郭沫若”3个字。

  闭幕式上,大会邀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虹云来朗诵讲话稿。在虹云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演讲中,鸦雀无声的会堂慢慢响起了掌声,不一会就如雷鸣般经久不息。

  “这篇文章不是哪一个人写的,它是一个时代的呼声,是全国人民心灵的共同感应。人民迫切呼吁和要求,让一个科学的、民主的、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而尽快到来。”回忆起这篇讲稿,胡平这样说。(文字整理:岳靓)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