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科创青年沪上谈“成长之路”:大胆尝试、用心坚持

2018年10月29日 22: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科创青年沪上谈“成长之路”:大胆尝试、用心坚持
    2018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10月29日在上海举行。 郑莹莹 摄

  中新网上海10月29日电 (郑莹莹)“他鼓励我们一定要认准重要的科学问题,大胆地尝试,不提倡我们做一些保守的课题来保证毕业。”29日在上海举行的2018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上,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体细胞克隆猴团队核心成员刘真说起自己的“成长之路”。

  刘真口中的“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刘真说,所长跟大家说,在每个人的领域大家都知道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是什么,现在中国国内的科研条件,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能够达到去尝试这些最重要问题的条件,所以要大胆地去尝试,即便尝试了很重要的课题没有成功,毕业时也会进行相应考评,不以文章发表论成败。

  刘真说,他从2012年开始做,其实当时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份坚持,也助力中国成功培育了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笃实、坚守,这是中国创新青年人才的成长路径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合刃科技创始人王星泽说,科研的瓶颈几乎无时不在,压力一直都在,他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死磕,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二则尝试跨学科、跨领域,“有时候我发现死磕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从其他的学科中去借用一些想法。”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吴甘沙说自己做的更多是应用科学,“最痛苦的就是你认为做出来很好的技术,但是市场反响一般,这可能是我们所谓的瓶颈。”但他认为,目前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能够允许科研人员在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最合理的一条道路,也许未必是理论上、技术上最优的一条路,但可以真正地解决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延峰则表示,很多科研人员在追求技术的极致,但其实真正推广到商业上的,往往是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容。他认为,转化的关键是语言体系,要把科研人员和产业需求者拉到一个共同的语言体系内。

  当天,20多名青年人才沪上共话科技创新,并发起“青年造就者联盟”,汇聚新锐的科技力量,推广科技和创新理念,为努力消除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壁垒集体发声。(完)

【编辑:姜贞宇】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