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朋友圈跨年

2018年12月27日 05: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朋友圈跨年

  漫画:程璨

  哥哥得了抑郁症 跟他聊天最重要

  塔庚

  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别人家的故事,与现实是有多大误差啊。当朋友圈的面纱被撩开,上演的常常是另一场曲目。

  ----------------------------------------

  11月末在咖啡馆和我哥聊完一个下午,我想好了2019跨年词:我们的小时候。照片是两个最萌身高差的小孩,虽然年龄只差4岁,但他在每个时间点都比我高上一大截,让整个画面显得特别温暖。

  我很少在朋友圈里晒我哥,两个成年人,好像很少有晒的必要。但这一次,我想晒一晒。

  我哥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在他一切如常的时候,我们各自安好,如同车轮一样不断向前向前,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每年的假期一见都如同蜻蜓点水,隔着我的小家他的小家,根本没空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今年全变了。

  这一次他来北京,我们用一整个下午泡在咖啡馆。聊童年,聊朋友,聊人生,从小到大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聊过。下午4点多接到好友电话:晚上话剧你没变化吧?5点多再接到牙医电话:你今天下午怎么没来?我每天就被这样的事情填满,自以为很忙。直到几个月前收到他的微信:总是失眠,已经半年了,怎么办?

  我预感他遇到大问题了。他说已经瘦了三四十斤,身份证照片都被质疑不是本人。他用一种哭笑不得的态度描述这件事,我却听得悲凉。一年不见,真的可以发生任何事。我脑子里开始飞速回忆,上一次聊天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线索是我放掉了的。

  我有立刻回去的冲动。但接下来的几天,我只是和我的抑郁症朋友聊了聊。我想知道我哥的感受,我想知道怎么才能帮他,我想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他把生活摆正。但我需要找到抓手。结果我发现在抑郁症面前,我们几乎无计可施,我能做的,大概只是陪他聊聊天。在他觉得生活无望,快要掉下去的时候,想到岸上还有他惦记的事情,还有你,不至于掉得更深爬不出来。

  我们开始定时语音通话。就像《小王子》说的,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同,使这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与我哥聊天就是这一年最重要的事。

  每个星期五晚上,我们都要聊聊一周大事记。真正聊下来,发现人其实也没那么忙,总有那么多琐事横在你面前,不把它们推到一边去,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出场。

  这么绵长地聊下去,我惊讶地发现,人居然可以这么不了解自己的亲人。我们把对亲人的认识停留在某个时间段,就不再更新了。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生活节奏完全不同,我们不再有交集,后来连共同话题都丢失了。除了父母,我们很少讨论别的。教育理念不同,旅行偏好不同,问题解决方式也不一样,以至于有一年一起出去旅行,双方都闹得很不愉快。之后的日子,我们就像两只蜗牛一样,缩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各自快活。

  这一次,是他先爬了出来。在此之前,我在朋友圈里发现他总是在旅游,总是在出门,旅游就是一切。刚开始我还会点个赞,时间长了,就不懂这是要一直走下去吗?但也没多问。大概他营造的朋友圈太和谐了,任何人都会以为这是一个热爱出门、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这次见面,我才知道这是他治愈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有短暂的逃离才能让他找回自己。

  所以,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别人家的故事,与现实是有多大误差啊。当朋友圈的面纱被撩开,上演的常常是另一个曲目。

  那天看了《快把我哥带走》,突然特别想我哥。想起小时候,我和他读同一个小学,他六年级我三年级。爸妈工作很忙,我妈就想了个主意:让我哥放学后等我一块儿回家。放学路上,我们总是在互相寻找,恶狠狠地吵架,然后一起回家。吵了大概有一年,他毕业了。其实他每天都在等我,没有一天把我扔在路上。

  那一刻,我就很想在朋友圈里晒晒我哥:我有这么一个哥哥,他小时候一直在宠我,工作了结婚了,我们开始把对方甩在脑后。人到中年,他的生活突然脱轨,作为妹妹,我一定要帮他找回来。

  小时候他花那么多时间去等我,今天我也一定不能把他扔在路上。

  密密麻麻航线图 自信不负此年

  白简简

  有句鸡汤文,说一个人喜欢回忆过去,是因为现实过得不如意。才不是呢,或许,是为了整理好前尘往事,轻装开始新的一年。

  ----------------------------------------

  作为一个整理控,年末不整理自己一年的所作所为,是不可原谅的。盘点一年去了哪些地方,是我年终晒朋友圈的大事。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成都、西安、天水、西宁、环青海湖、张掖、银川、庐山、华山、烟台、阿克苏、敦煌、六安、合肥、宁波、长沙、衡阳、古徽州……对照手机相册,列出这些地名,一年的时光就在脑子里如电影快进般刷刷晃过。

  曾经有个合租室友,是一名石油销售员,一年飞了126趟;还有个大学同学,一名飞机销售员,因为飞得多,一度依靠延误险赚了不少钱;我没有那么高的出差频率,工作数年,每年出差次数保持在20~30次,除去高铁,2018年的数据是飞行34次、92小时20分钟。

  这么一比,其实也不算多。不过,自从开始使用某款记录飞机行程的App,看着几十万公里的里程数字,以及密密麻麻的飞行航线图,在一年辞旧迎新时,在朋友圈晒出这一年的轨迹,油然而生一种不负此年的自信。尽管年初的诸多flag大都没完成,但数字和地名似乎能证明这一年我没有虚度。

  之前朋友圈刷屏过足迹地图,打卡,是这个时代的证明方式,简单、快速、直观,用数量代替质量,毕竟哲学家告诉我们,量变能引起质变。

  我一度也是这样的,发一条朋友圈,隔几分钟就得看看多少人点赞、多少人评论。什么,半小时过去了还不到10个赞,我的照片拍得不好吗,我的文案不够有趣吗……尤其是跨年朋友圈这样的大事,相当于贺岁片、年终趴,不发则已,发必惊人,以至于数赞数得太投入,都快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发这条朋友圈。

  我,是为了记录故事啊。

  中学时候,我有两个理想:成为一个作家,周游世界。长大后,理想发生了“降级”:没当成作家,没能周游世界,但到过中国的每一个省。我经常发现,回忆起一个地方,很多故事是跟交通工具有关的,路上,是记忆的触发点。

  大一暑假,去贵州一个山村做社会实践,我和一群十八九岁的同学,坐了28个小时硬座,坐得腰跟眼睛一样直;某年旅行,在新疆的乡村搭车,上了一辆运马的货车,前面坐着我和司机,后面坐着马,白云下面是青青的草原,十分潇洒;一次出差,在广西崇左的江上漂了两天,40摄氏度高温蒸腾起的水汽,觉得自己得到了升华。

  在每年年末的家族聚会上,老人总会讲起过去的事。外公年轻时候走南闯北,从江南一路跑到北国,是家族中见过“世面”最多的。他至今津津乐道的,有不少是发生在路上的故事:一年大雪纷飞时,赶时间,骑着一辆只能上坡,下坡得下车推的破自行车,大汗淋漓地骑行在一片苍茫的华北平原上;去青岛出差忘带介绍信,幸好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个人,相谈甚欢,得以在人家家中借住一宿;那时候坐飞机,飞机餐餐具都是精致的不锈钢制品,去北京降落在南苑机场,一出机场觉得首都怎么长得像农村……

  只可惜,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更没有微信,不然,这些段子一样的故事不都是能集上百个赞的朋友圈好素材?外公只能讲给我们听,我不问,他或许也不会想起,毕竟,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作为家中和他经历最像的后辈,每次出行,我都跟外公“汇报”要去哪儿。他往往淡淡一笑,然后说起几十年前,那里是什么样子。那个场景,总让我想起退隐的武林高人。

  有句鸡汤文,说一个人喜欢回忆过去,是因为现实过得不如意。才不是呢,或许,是为了整理好前尘往事,轻装开始新的一年。等我老了,我也得整理整理跨年朋友圈(如果那时还有朋友圈),给后人讲讲我当年的故事和事故,就像一个退隐的武林高人。

  拍视频为证 戒除清空朋友圈恶习

  康了烦

  或许,清空朋友圈真的是一种恶习,不仅会让在乎我的人误解,也会令自己堕入“人生就像删掉朋友圈一样可以无数次重来”的浪漫主义陷阱。

  ----------------------------------

  本人平生寡嗜好,唯爱清空朋友圈。

  我清空朋友圈一般是不定期的、随机的,绝非带有 “怒删”的情绪,反而每次清空朋友圈,都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之感。

  例如旅游,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时,会顿觉平常奔波在互联网世界真是蹉跎人生,于是清空朋友圈;又或者刚刚撰写完成一篇文案大稿,莫名担忧将来秃顶,幻想这辈子都不用再写东西,于是清空朋友圈;甚至无事可做、暗生闲愁的状态,也能成为我清空朋友圈的理由。尤其在其乐融融的节假日,当大家专心秀美图美文求赞的时候,我却在清空朋友圈。

  起初,转发一些社会热点新闻时,会一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如今的新闻一言不合就反转,回头再去看几天前发布的状态,会有一种“自己还是太年轻太天真”的感觉,于是就想着抹掉“黑历史”,这种单独删除某条朋友圈状态的行为,恐怕就是清空朋友圈“强迫症”的早期症状。

  相比万年不发一条朋友圈的和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不定期“清空”则刚刚好,既不高冷也不矫情,而且清空之后会让我觉得往昔之种种不堪全都如同没发生过一样,虽然有掩耳盗铃的嫌疑,却产生了一种开启崭新人生的精神状态。

  按理说,清空的是自己圈里的内容,应该不会碍着旁人什么事吧?然而事实上,当大家发现我有这样的习惯后,明显都不爱给我点赞评论了,甚至有人直接表示过,这种行为违背了朋友圈的基本礼仪,反正你早晚会清空,点赞也是白点,所以倒不如只阅不赞。更严重的是,一些亲朋好友还为此产生误解,伤害感情。

  今年中秋我在外地出差,未能回家团圆,在思考工作如何推进时,再度顺手清空朋友圈。结果很快就接到了父母的电话,问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何将朋友圈都删掉?

  这让我哭笑不得。

  从高中就认识的朋友梁磊,平常发表公号文章,偶尔会拜托我转发增加点击量,然而我的处理方式都是转发后隔两三天再删掉,毕竟我帮忙转发的目的已经达到,留着也并没多大用处。然而梁磊却觉得朋友之间不必弯弯绕,不想转直接拒绝就是了,何必如此敷衍了事。

  这让我懒得辩解。

  我暗恋多年的姑娘文贽今年也突然跟我讲,她几乎每天都会翻看我的朋友圈,觉得平常我发的一些东西相当有趣,但是冷不丁地看到一片空白会有些失落,尤其是曾经看到一些原本和她有关的内容,想回过头来再看,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还以为我将她屏蔽。

  为此,我竟然有所醒悟!爱情的力量总是很可怕的对不对。

  或许,清空朋友圈真的是一种恶习,不仅会让在乎自己的人有所误解,也会令自己堕入“人生就像删掉朋友圈一样可以无数次重来”的浪漫主义陷阱。

  为了能够消除误解、重建感情,今年跨年,我决定通过自拍视频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人,口述2018年与他们有关的种种记忆点,毕竟直接用影像来表达要远比文字更加有温度、有创意,让他们知道我始终会记得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

  删除的朋友圈并不代表我的记忆与感情会一同消失在网络异次元,而是始终存在心里,随时查找提取,不需要任何设备去记录。同时我也将通过拍视频为证,努力戒除清空朋友圈的恶习。

  我将在视频中告诉父母今年新换的工作如何有趣,认识了许多有爱的新同事,今年四处奔波,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以后会尽力让他们少些牵挂;我会告诉好友梁磊,今年参加他的婚礼时觉得,那是他一生中最帅最爷们儿的高光时刻,这辈子能认识他这样的朋友是大慰平生;我还告诉文贽姑娘,2019年我将继续暗恋她。

  眼见即将到来的2019年,将要收到我视频祝福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是否会泪流满面,恨不能穿过屏幕与我抱头痛哭一场,是否会感动得直接给我发红包?一切可期,我脑海中已经开始上演各种跨年大戏。

  九宫格留住15年 泸沽湖黔东南都是“必须去”

  馥悦

  日常生活宁静如水,但我们都会隐隐觉得,当需要朋友的时刻,彼此是可以分担的人。

  -----------------------------------------

  “2003&2018,泸沽湖&黔东南,虽相隔15年,却并不遗憾,多年来,我们始终见证着彼此的日常点滴……”年终岁末永远是怀旧主题,我打算编辑两次出游的九宫格图,在跨年之际发个朋友圈。

  翻看15年前后的两批照片,几乎吓自己一大跳!那会儿3个闺蜜都是20多岁,青葱岁月,明眸皓齿,清水芙蓉。如今,皱纹已爬上了眼角眉梢,反复美图,还达不到最佳效果。

  那次旅行是标准的“一说走旅”,当时正好赶上单位机构改革,人心浮动,业务暂停。娅问我:“我想休假,去泸沽湖玩一趟,要不要一起啊?”“行啊,我正好没去过。”午餐时碰到璇,随口提起去玩的事,璇来了兴致:“同去同去。”于是马上订票。的确,真正能“出发”的旅途,都是说走就走的。

  这次出游留下难以磨灭的完美印象,当时泸沽湖旅游还不算热门,3个20多岁的女青年,一路少见多怪、大呼小叫,只觉得漫山遍野都是从头铺到尾的深深浅浅的绿毯子。没有旅行软件,谈不上做攻略,3人克服困难、携手闯关,恣肆纵情……从那以后明白了,旅行就是去哪儿玩不重要,跟谁玩才重要。

  返京之后一切回归日常,各忙各的。单位内外,3人都有各自的圈子和朋友。有交集的时候相见甚欢,没有交集也不特别黏在一块儿,但相互的一分亲近和关切始终都在。日常生活宁静如水,但我们都会隐隐觉得,当需要朋友的时刻,彼此是可以分担的人。

  一个秋天的傍晚,我约璇一起吃晚饭,那段时间正陷入跟前男友分手的坏心情。怎么那么巧,菜刚上齐,前男友和他的现女友现身饭馆门口。大家原本是熟悉的,于是不得不凑成了一桌……那顿饭我当然是食不甘味。当前男友二人离去,璇说走,陪你去酒吧。在飞驶的出租车上,我把前男友送的手表摘下,抛向窗外……璇啧啧摇头:下次你扔东西时提前说一声,我好在后边捡……那天我们喝了一晚,也聊了一晚。

  时光流逝,几年过去,大家的生活逐渐稳定,各自成家立业。适逢单位某年进行新一轮换届调整时,璇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坚力量。那些日子,她每天风风火火、节奏飞快,几乎没工夫停下来聊几句。然而,有关她的各种流言蜚语却越传越盛,“她跟领导关系非同一般”的情形被描述得活灵活现……

  我当时正怀孕待产,静养之中也听到不少传闻,于是给她打了个电话:

  “他们那样说,我当然不信,你不是那样的人。”

  “嗯……你这么说,我真开心。”

  “你预备怎么处理?”

  “不处理……我跟老公商量过了,清者自清。”

  后来我们聊起了孩子,她要送给我一个婴儿座椅,并约好了“在月子里,就要跑来看我”……

  相比较我和璇的率性直接,娅是个恬淡随和的人,跟她相处的日常,你总觉得天下事皆可大而化之、不驻于心,也正因为她的一分笃定,才让我们的相处更加细水长流。

  接下来几年,我们先后生娃,3个孩子相差两岁,又都在一年内先后换了工作。有时候,我们会带娃一起游泳泡温泉,约个饭局吐槽新老板……随着际遇的改变,太多同行的人会在一个个选择的路口走失,化为三三两两的小群体。我们仨却是散了又聚,最终在某个节点相遇后,觉得可以一直走下去。

  然而,前几年发生的一件事却动摇了这分笃定,让我们对彼此突然产生深刻的怀疑。

  当时是谈起一个社会话题,我们仨的看法从来都是基本一致的,可就在这次发生了巨大分歧。我们从美容院一直争论到饭桌上,娅固执己见,坚决站到了我俩的对立面。

  那天是有点不欢而散了,之后很长时间,娅都没约我们做美容。虽然谁也没提这件事,但相信我们心中都被巨大的阴云笼罩着。默契了这么多年,难道娅突然发现另一条道?或者,3个悠哉主妇要因为对社会问题价值观的碰撞而分崩离析?

  当然没有,经过一阵小心翼翼的修复,我们又能谈笑风生了。但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和思考娅的观点,多读多听相关资料。实际上,网络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如同微博,各自表达,相互借鉴,谁也不用屈从或说服谁。大家在彼此的转发评论中清理观点,也整合自己。

  如今,我们仨的微信小群依然散发着它独特的气质,平时很少说话,甚至某些发言都没人理,但谁也不会介意,更没有多余的捧场和点赞。偶尔感慨一句,没事绝不闲聊。隔段时间会有人说:趁孩子还没放假,聚聚吧!于是赶紧准备赴约。

  就像15年后的“黔东南之旅”,面对纪念日,我们用了10分钟决定了“必须去”,然后用两个月的努力拼凑出了在一起的5天,容易吗?鬼知道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拼图主打色香味,给早餐做“年终总结”

  孔斯琪

  自从离开家一个人生活,朋友圈就好像一条纽带,一头是我习以为常的生活碎片,另一头却是远方家人沉甸甸的牵挂。

  ----------------------------------------

  新年即将到来,大家都忙着回味属于自己的2018年,我却暗暗计划着要在朋友圈给自己的早餐做一份“年终总结”。

  早上8点多起床,翻翻冰箱里有什么食材,再花十几分钟做顿丰盛的早餐,这几乎成了一年来我日常生活的固定流程。而每天发在朋友圈里的早餐“打卡照”,甚至让许多新认识的朋友以为我是传说中的“美食博主”。

  打开手机相册,每张早餐照片都能让我回忆起那天发生的事情:匆忙间做的法棍三明治是因为那天要赶早班飞机;只吃了一半的什锦面则是因为毕业论文答辩那天太过紧张;看起来颜值很高的泡菜炒饭,后来被我洒到身上大半,导致那天我不得不换了件皱巴巴的衬衣去上班……从学校到社会、从毕业到求职,这一年的许多珍贵回忆,都伴随着照片里早餐的模样浮现在眼前。

  大概是受家庭的影响,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做饭。奶奶常说,人一天要至少吃10种食材,学校的食堂满足不了,就只好在早餐上下功夫。对我来说,吃饭不仅是进食的过程,一顿色香味俱全的早餐往往令人身心愉悦,给一天带来好的开始。

  上半年写毕业论文时,我的思绪如同一团乱麻,常常对着浩如烟海的材料不知该先进行哪一步,没想到,早餐竟成了瓶颈期的救星。在做早餐的过程中,我发现烹饪与写作的相通之处:做饭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吃什么,再决定做哪几道菜、用哪些食材;而写文章要先想明白解决哪些问题,再构思文章结构、寻找材料。

  将食材切碎码好就如同提炼整理材料,对材料的反复阅读则像腌制入味的过程。架起油锅,先放什么后放什么,话说到多明白就如同火候开到几分,少说一句懵懵懂懂还未熟,多说一段冗杂啰嗦却老了,不多不少才正合适。最后饭菜出锅、装碟摆盘,更是不能忘了格式面子这一步。待到早餐吃饱时,我也想通了,泡上一杯枸杞茶,继续新一天的奋斗。

  心情不好时,做早餐又成为最立竿见影的情绪管理方法。有一次跟好朋友吵架,事情过去了,情绪却一直消散不去,我便第二天早早地起床开始炖猪骨汤。处理食材的机械行为让我充分放空了大脑,在漫长地煲汤过程中,那些坏情绪也仿佛随着时间流逝同蒸汽一起蒸发了。做完饭之后,我主动打破沉默,请朋友来尝尝我的手艺,这么大一锅汤,还是两个人喝才不浪费。

  这一年来毕业、搬家,我有了更自由的空间,做早餐的机会变得更多,也能尝试更多的花样,这让以前很喜欢往外跑的我爱上了待在家里的感觉。吃完一顿可口的早餐,坐在阳台上享受安静的晨间时光,在如今这个忙碌的世界竟显得有些奢侈。不过,关于早餐也不尽是美好的回忆,曾有一次我为了做早餐没赶上火车,只好改签了4小时以后的车票,本来是为了少在外面吃一顿饭才做,终究也逃不开便利店加热便当的命运。

  给早餐拍照并发到朋友圈本是偶然之举,没想到却得到了爸妈的强烈响应。“再简单也要发。”妈妈说,“看到你吃得好,我们就放心了。”不知不觉,朋友圈早餐打卡竟养成了习惯,我也会在看到爸妈的点赞评论时心里一暖。自从离开家一个人生活,朋友圈就好像一条纽带,一头是我习以为常的生活碎片,另一头却是远方家人沉甸甸的牵挂。

  因为拍早餐,我还得到了很多意外的工作机会。比如,有的品牌出了新型号的相机,希望我帮忙拍一组食物主题的样片;餐厅开业宣传,请我试吃时拍些好看的图片发在网络上……

  每当接到这样的工作,身边总有朋友问我,作为新时代的“斜杠”青年,为何不考虑认真开展一下美食博主的业务?可是一想到要为了展示给别人,每天绞尽脑汁、如同被绑架着做早餐,这件事就从爱好变成了负担。

  “每天都被你的早餐治愈”“看到你做的饭心情都会变好”“能去你家吃饭吗”……每天的朋友圈早餐图下面,总会有这样的评论。偶尔比较忙的时候,可能好几天都没发早餐,有的好友还会来关心我:“怎么都不发早餐了?我每天都等着你更新!”

  能通过朋友圈早餐给别人带来幸福感和力量,我发自心底地感到高兴。在跨年时分,我打算把今年的早餐做成拼图发在朋友圈,在鼓励自己的同时,也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传递给屏幕那头的每个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郭泽华】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