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伊彤代表:公民个人生物信息亟待立法保护

2019年03月13日 04:48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 

  伊彤代表:公民个人生物信息亟待立法保护

  “公民个人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的特质,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其敏感程度和利用价值远高于一般信息,存在特殊风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一并提交了6份建议,《关于开展公民个人生物信息保护立法的建议》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生物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体的指纹、虹膜、面容、DNA等个人生物信息的获取、采集、存储和应用越发便利和普及。而生物信息在收集、使用和保护中的不当或漏洞,会给个人信息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治理甚至国家安全问题带来巨大挑战。

  “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未通过针对个人信息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散见于《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等司法解释和规定中,并未形成完整体系。”伊彤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国行政机关和特定行业针对个人生物信息也有一些规定,如公安机关对犯罪分子、刑事被告人的相关生物信息有保密义务,安保服务、征信行业对个人生物信息收集也有所规定,但这类规定的涵盖范围比较有限。

  在伊彤看来,我国个人生物信息法律保护面临三个问题。首先,个人生物信息权作为具有人格权属性的私权,尚未明确纳入私法保护范围。其次,针对个人生物信息在刑事侦察、治安管理、人口治理、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非商业应用,以及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责权利,特别是个人生物信息权保护边界等急需明确。再次,针对个人生物信息商业应用和相关产业侵权风险及不正当竞争,目前缺乏相应的特殊规制,法律救济、行政处罚也无法律依据。

  “为避免法律滞后对科技发展的不利影响,建议对作为人格权保护的个人生物信息权进行相关立法规划和研究,并注意与隐私权保护的区别与衔接,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实际的个人生物信息保护制度。”伊彤建议,政府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公权力与个人生物信息私权的保护边界,并加强商业应用领域的市场管理、规制及法律救济。

  本报记者 刘 垠

【编辑:于晓】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