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将治沙事业搬到“讲堂” 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沙漠理念

2019年06月18日 2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通讯:将治沙事业搬到“讲堂”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沙漠理念
    图为会议现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18日电 题:将治沙事业搬到“讲堂” 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沙漠理念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两天来,虞毅耳朵中听到最多的词语是“沙漠”。但他没有审美疲劳,反而觉得兴奋,因为“这是治沙人的一次集体盛宴。”

  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17日至1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举行,除主会场外,该次会议还设立了6大分会场。

  “参会者不仅有联合国防治公约秘书处及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官员,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虞毅激动地说。

  虞毅是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封禁保护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他参会的最大体会是“这么多专家、学者聚到一起,为防治荒漠化献计献策”。

  与他有同样感想的,还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这位国内沙漠界的顶尖专家,当天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发文称:“每年6月17日,就像过大年。”

  这一天,中国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摆放在会场的几百本治沙报告文学--《春归库布其》,不一会儿便被抢光了。

  “大家都很关注关于沙漠的一切。”该集团工作人员王晓东笑着说道。

  此次盛会中传达出的信息,同样令人激动。

  亿利资源集团研发的二代无人机,能实现精准播种并自主飞行,在库布其沙漠实施无人机飞播造林试验2000亩。目前,该集团吸纳100项全球化治沙改土新技术进行展示、宣传、应用,并纳入大数据平台。这也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备加关注。

  在分论坛中,关于建立“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成为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于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启动,由20多个国家及欧盟、国际组织等联合发起。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文介绍,该所已将治理荒漠化的先进技术与模式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蒙古国,建立了沙障固沙拦雪技术示范区、封育恢复技术示范区;在哈萨克斯坦,查明生态屏障建设障碍因子,建成造林植物引种筛选基地……

  发展沙区产业,是卢琦颇为关注的议题。卢琦以以色列的设施农业及节水灌溉技术、美国集约化利用土地、阿联酋的绿地再造工程为例,阐述了不同国家因地制宜的治沙理念。同时,以苏联的引水工程、非洲萨赫勒带的“打井援助计划”为负面案例,警醒中国不能重蹈覆辙。

  治沙如何富民?沙漠与沙棘有何关系?

  1984年,钱学森院士提出“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科学设想。他的沙产业理论和“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在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棘产业,就是沙产业的核心体现。”在本次论坛上,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沙棘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尚义在报告中说,沙棘具有根系发达、根瘤固氮、耐干旱、耐温差、耐瘠薄、耐盐碱、耐风沙、成林快等特点,非常适宜在沙区种植。

  “沙棘富含40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我国的沙棘食品业飞速发展,已经开发出了几百种沙棘产品,产值数亿元,深受企业和西部沙化地区的农牧民青睐。”在王尚义看来,发展沙棘产业,能够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中国人的治沙理念和“治沙情怀”也得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的认可。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普拉迪普·蒙珈说,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取得的成就可以与其经济发展相媲美,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9%提高到目前的近23%,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逆转,7000多万依赖退化土地生活的人们实现了脱贫。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分享成功经验,为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完)

【编辑:白嘉懿】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