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法律不断“长牙齿”,是为了敦促更多人守法行事

2019年06月28日 04:06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法律不断“长牙齿”,是为了敦促更多人守法行事

  据《工人日报》报道,疫苗管理法草案于6月2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与二审稿相比,三审稿的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涉疫苗相关犯罪,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对生产、销售假疫苗的罚款上限,由草案二审稿的货值金额30倍,提高到50倍。三是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责任人员,增加了行政拘留的规定。四是增加了对未建立疫苗追溯系统、提供追溯信息,未保证适龄儿童按时接种疫苗等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其中,加大处罚力度格外引人关注。

  在去年底疫苗管理法首次征求意见稿中,相关违法行为的罚款金额为货值的5倍以上10倍以下,在今年4月的二审稿中,这一金额被提高至货值金额的15倍以上30倍以下,如今又提高到了15倍以上50倍以下。处罚力度的增加十分明显。

  问题疫苗事件不时发生,违法犯罪成本低的问题凸显,加大处罚的呼声渐起。上述修改体现了立法对社会现实和共识的回应。

  加大对某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惩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震慑和预防犯罪,让一些潜在的、有心违法者望而生畏,打消违法犯罪的念头。通过立法,把犯罪行为和可能受到的惩处、面临的代价明确化,也是为了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不违法不逾矩。

  从实践看,靠法律的震慑力预防、打击犯罪效果明显。比如,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对环境违法犯罪问题的打击力度空前,2015年被认为“长了牙齿”的修订后的环保法实施后,2016年的生态环境相关犯罪案件比2015年下降了75%;自2011年“醉驾入刑”后,酒驾、醉驾情况明显改善,2016年醉驾入刑第五年,全国警方查处的酒驾案件比五年前下降34%,醉驾案件下降38%。

  如果违法者付出的代价与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不相符,那么守法的人就可能产生“守法即吃亏”的想法,进而造成人们对法治、法律的不信任。过低的违法成本也使得一些人有恃无恐,很有可能再次实施类似的违法犯罪行为。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及时地将公众关注、舆论关切的热点问题入法,是对现实的回应,也是一种进步。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在肯定法律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的同时,应该意识到,对社会的治理尤其是在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上,法律不应该是唯一发挥效能的手段和途径,加重处罚最终的目的也是让更多的人自觉守法、用法、尊法。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扎紧法律的牢笼,另一方面,我们也期待,其他的一些治理手段和规则能够发挥作用,比如道德约束、行业协会的自律、市场规则的调控,等等。社会治理本就是一项综合工程。

张子谕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