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辽宁走出“负增长”的900天:投资升温 引进千亿级项目

2019年08月10日 09:2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资料图:工厂里忙碌的工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浪 摄
资料图:工厂生产车间。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辽宁:走出“负增长”的900天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程昕明

  辽宁终于跟上来了。

  7月末,全国各省市上半年GDP数据陆续发布,辽宁上半年GDP同比增速5.8%,这并不算一个亮眼的成绩。三个月前,辽宁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是6.1%。

  这是历经17个季度以后,辽宁经济第一次重返6%的增幅。

  “对辽宁来说意义重大,这意味着辽宁经济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意味着辽宁经济开始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意味着辽宁经济进入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辽宁省省长唐一军在6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连续用了“三个意味”。

  辽宁的“至暗时刻”出现在2016年。当年,辽宁以-2.5%的负增长在全国排名垫底,同在东三省的黑龙江、吉林则分别增长6.1%和 6.9%。东三省的“辽老大”沦为“辽老末”,一时舆论哗然。

  自2017年,辽宁经济开始刮骨疗毒,至今超过900余天,终于“跟上了全国步伐”,但仍然落后于6.3%的全国平均增速。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辽宁稳住了吗?

  “挤水分”

  从2016年开始,连续几年,参加全国两会的“辽宁代表团”,日子都不太好过。

  2016年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辽宁代表团对中外媒体开放,共吸引了160多名中外记者前来。记者们最关注的两个话题是:前一天,中纪委网站刚刚公布辽宁原省委书记王珉被调查,以及辽宁2015年经济增长排名全国倒数第一。

  有记者提问,为什么“辽宁从辽老大变成如今的辽老末”?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坦承“压力很大”,但他为辽宁辩护,“说辽宁经济断崖式下滑,我作为省委书记,代表辽沈大地的百姓,坚决不同意这个看法。”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辽宁经济就开始逐渐失速。

  “2003~2012年,辽宁GDP翻了两番多。”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分析,这十年中,东北振兴战略给辽宁带来很大变化, “但到了2013年,我们研究新一轮振兴规划时突然发现,辽宁经济增长再度乏力,经济发展遇到了非常大的下行压力。与前十年里大部分年份相比,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减速。2015年GDP增速3%,全国倒数第一;2016年-2.5%,辽宁成为国内唯一负增长的省份。”

  “负增长”的数据面前,一些家丑也逐渐浮出水面。2017年1月17日,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累计虚增财政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在挤掉水分之后,辽宁惨淡的经济数据,也就有了答案。梁启东始终反对盲目唱衰东北,在他看来,除了外部因素和自身困境,导致辽宁经济数据大起大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些年的数据造假,“自己坑自己”。

  当年的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直接将王珉落马与此联系在一起,“过去一段时间原省委书记王珉主持省委工作期间,经济发展思路一度背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导致经济数据弄虚作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木西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挤水分”是辽宁新任领导班子的主动选择,走在全国前面,“率先挤了水分,最后给外界造成的印象就是辽宁的增长跟全国是不可比的。”

  实际上,因为数据造假而缩水的不止辽宁一家。2016年天津GDP增速9.1%,排名全国第四。2017年“挤水分”,GDP增速迅速萎缩至3.6%,与甘肃省并列全国倒数第一。

  “挤水分”也带来了总量排名的下滑。2010-2014年,辽宁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7;2015年跌至第10位;2016~2018年则一直排在第14位。

  林木西认为,回头看“挤水分”很有必要,否则是撑不住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201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辽宁。在沈阳召开的座谈会上,当辽宁省委负责人谈到主动做实经济数据时,习近平插话问道:“你们在统计数据上压了多少水分?”“仅财政收入就有1000多亿。”这位负责人回答。习近平听后回应:“这是个实实在在的变化。”

  直到2017年一季度,辽宁才结束了连续四个季度的负增长。2019年,一季度6.1%的增速更是17个季度以来首次重返6%以上,实现了与全国基本同步。今年7月31日,中共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对外传递的信号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出了近年来的最困难时期。”

  “糟的时候没那么糟,现在好一点了也不要高兴得太早。”梁启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刮骨疗毒

  辽宁整治投资环境的第一枪,从官场地震开始。

  2016年3月4日,原辽宁省委书记王珉落马。3月16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阳落马。4月6日,辽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宏章落马。8月,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玉焯落马。后三个副省级官员的落马,都与“拉票贿选”有关。

  “改到深处是政府。”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木西说。

  一系列动作相继出台。2015年,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成立;2016年,东北首部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2017年,全国首家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在辽宁挂牌成立,并在2018年升格为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的省营商环境建设局。

  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周轶赢曾对外表示,2018年共清理偿还政府欠款194亿元,并将政府失信行为纳入政府诚信评价体系。同时,辽宁还取消调整省级行政职权521项,成为全国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实现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给,484个事项“最多跑一次”。

  不过,要化解“冰冻三尺”,绝非易事。

  对于市场经济意识薄弱、计划色彩较强的东北地区来说,改善投资环境的手段,也仍然会遗留不少“非市场”和“运动式”的痕迹。在2018年底召开的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大会上,辽宁省政府明确要求2500多名正处级以上干部每人包扶一户企业,把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对地方有关政府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在沈阳,去年12月选派一万名各级机关干部开展“万人进万企”主题活动。在外界看来,这样的方式效果存疑。

  辽宁省民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明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尽管目前政府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但东北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与南方发达地区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是“计划经济进入最早、退出最晚”的区域现实使然。

  抄底东北?

  营商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投资热情,投资升温主要体现在千亿项目引进上。数据显示,2018年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到位内资分别增长36.2%和6.1%。

  恒力石化、宝马铁西新工厂、忠旺营口工厂等千亿、百亿级投资项目落户辽宁。其中,恒力石化投资的是全球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技术工艺最复杂、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重大石油炼化项目。该项目全部投产后,产业园将实现年产值3000亿元、利税650亿元。

  继续做大实体经济,是辽宁必须守住的底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辽宁省省长唐一军表示,辽宁是工业大省,制造业是当家优势,要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实体经济这个家底做得越来越厚实。

  跌倒谷底之后,辽宁对投资的渴望,越发强烈。而资本的嗅觉同样灵敏,一些大佬相继出现在辽宁、黑龙江等地。7月16日,马云率领阿里巴巴团队,亮相哈尔滨,造访高校、签订协议,并誓言“阿里巴巴投资要出山海关”。马云的高调亮相后,对东北的关注度引发了一波高潮,社会上开始出现“抄底东北”的声音。

  实际上,在马云之前,更多企业已经更早布局。2018年初,京东就曾先行一步造访沈阳,并表示计划未来三年在东北进行超过200亿元的投资。时隔一年多后,更密集、更大体量的投资砸向东北。

  今年5月,万达集团与沈阳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投资800亿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和5个万达广场。

  一个月后的6月12日,腾讯和沈阳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建设“数字沈阳”。

  马化腾前脚刚走,三天之后许家印也来了,地点还是沈阳。按照协议,恒大将投资1200亿元在沈阳建设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这也是近五年来,沈阳首次迎来新的车企。

  万达和恒大目前公布的投资额加起来就有2000亿元,且都集中在沈阳。外界曾对腾讯在辽宁的投资规模也多有猜测。但据腾讯品牌公关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此次的战略合作并不意味着腾讯在辽宁或沈阳有投资,而是属于政府购买服务性质。作为乙方,腾讯将为辽宁省、市、区三级政府打造数字政务系统。

  一位受访者表示,这些能够拿出来说事的“大咖合作”有不少属于省长项目、市长项目。

  林木西认为,这显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大招商、招大商”的能力。同时,大健康、大体育、大文旅背后都蕴藏着巨大商机,“大企业能来也说明市场和企业双方有都需求,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

  另一个被认为有投资潜力的地方,恰恰是东北经济结构的短板。

  在目前的数字经济时代,在战略新兴产业上,东北地区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相比,明显落后太多。但同时,也蕴藏着机会。一些分析认为,东北强大的工业制造实力,是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天然试验田。

  以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业务为例,长三角、粤港澳地区起步早,巨头渗透率高,市场几乎已经被瓜分完毕。而东北,依然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这也是腾讯与阿里进入东北的原因,巨大的市场潜力,意味着巨大的收益。

  政策红利的预期也是吸引巨头到来的原因。去年初,国家曾发文明确东部三省三市与东北对口合作,并准备出台东北振兴的新规划。不少研究都预测,新一轮的政策红利正在路上。

  辽宁省发改委给《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显示,国家即将出台《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省发改委直接参与起草工作,争取更多政策红利。

  不过,明星企业虽然带来话题效应,但却掩盖不住深层次的问题。

  虽然大项目和明星企业都不少,但是上半年一个不容乐观的数据是,辽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2%,不仅与5.8%的全国增长水平相去甚远,甚至领跌同比下降3.6%的东北地区。

  辽宁省发改委也坦承当前投资形势依然严峻:项目总量偏少、储备不足、开工率低;项目比例失衡,中小项目数量少;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回落。

  “东北地区大企业、大项目投资增多,但还不足以说明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已经有根本性改观,关键还要看众多中小企业的投资意愿是否得到显著提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日前在“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主办的一次会议上表示,虽然东北三省与对口合作省份搞了若干“飞地”和“合作特区”值得称道,但当前东北地区“闯关”的关键是要有东西来吸引人。

  沈阳一小区内的老人们。老龄化程度高、出生率低,人口问题是辽宁发展的障碍之一。图/视觉中国

  近忧远虑

  近期召开的中共辽宁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下半年经济工作首要的是完成今年目标,跟上全国步伐。要实现这个目标压力不小。虽然一季度创新高,但最新公布的5.8%的上半年经济增速又再次回到6%以下。

  通过对比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2019年辽宁省没有对GDP设定具体数目,而是描述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与全国保持同步。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认为,短期来看,在外部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东北面临的挑战更大,“传统工业比重很大,产能过剩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新经济的增长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

  对于经济转型中的困难,梁启东特别提到两点:国企改革和人口问题。实际上,这仍然是制约辽宁,乃至整个东北振兴最头疼的两个问题。

  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东北光是各类央企就有三千多家,辽宁就有一千多家,占地方经济60%~70%的份额,所以有人说“国企搞不好,辽宁没个好;国企不改革,辽宁没法改”。他认为,振兴东北要从国企改革入手,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但对辽宁来说,两块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未来东北要着重考虑这几个实际问题:一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问题;二是如何处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东北地区在这个问题上做得怎么样,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三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展评估,虽然东北制药混改的例子不错,但其他国企混改的进程如何,混改中国企和民营资本是不是做到‘一碗水端平’,能不能做到公平竞争等问题还需要深入调查。国企改革不止是‘混改’,还涉及政府对企业的管理问题。”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近日在一次会议上为东北开药方。

  人口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7月29日,出生率、二孩比例双双垫底的辽宁省发布《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拟对生育二孩家庭予以支持,“增加60天产假”,一时成为网络热搜。

  数据显示,辽宁60岁以上人口占比23%,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全省除大连、沈阳外,人口均为负增长,出生率长期低于国际警戒线,80%的家庭不想生二胎。

  “没有年轻人怎么创新?”梁启东说。对此,他建议辽宁应该尽快建立“计划生育特区”。

  短期经济筑底、有起色,但长期症结仍然顽固,这是辽宁无法回避的问题。“辽宁经济不能看一年两年,要看长线。” 梁启东形容,东北这台车跑了四十多年,平时都是小修小补,没大修过,现在必须换发动机了。

  在林木西看来,如果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可能会把辽宁和东北的走势看得更明朗。

  2003~2013年东北振兴计划的第一个十年里,辽宁的经济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个点。在2013年的研讨会上,国家有关部门看到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的发展形势比较好,认为东北振兴基本完成。林木西认为,实际上这是一个过于乐观的判断,“一个十年肯定不够。从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北九州、美国锈带地区的经验看,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可能需要二十到三十年。”

  陈耀表示,辽宁是东北经济的晴雨表,“只有龙头抬起来了东北振兴才会有希望。”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29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刘丹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