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述评:培养“大国工匠”还需破除旧观念的束缚

2019年08月29日 13:2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俄罗斯喀山8月28日电 述评:培养“大国工匠”还需破除旧观念的束缚

  新华社记者蔡国栋 叶昊鸣

  “技能成就未来。”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简称“世技赛”)8月底在俄罗斯伏尔加河畔的喀山落下帷幕。行走在喀山街头,依然随处可见这句本届比赛最显眼的标语。

  过去几天里,来自69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1355名选手同台竞技、交流经验,刷新了世技赛参与选手数量之最,这显示出全球各地对世技赛的重视,也折射出全球范围内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

  来自奥地利的参赛选手奥利弗·朗在本届世技赛上荣获酒店接待项目的银牌。他说:“我很热爱这一行,未来期待在国际连锁酒店工作。”他认为,年轻人要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是技能,它有助树立自尊和释放潜能,从而改变生活。

  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世技赛上共获得16枚金牌,再次荣登金牌榜第一。但在不少中国人的印象中,与技术工人“蓝领”身份对应的,是机油又黑又黏的车床,是噪音刺耳的电锯电钻,是酷热难耐的加工车间……在多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容易将工匠职业视为卑微之业,走进车间的“蓝领”始终是“低人一等”的人生选择。

  其实,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根源在于思维定式。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甚至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因此,新时期培养“大国工匠”,除了借鉴发达国家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经验外,还需破除束缚思想观念的“紧箍咒”。

  一方面,随着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职业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使“新蓝领”更加自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工作岗位正在或即将被机器人替代,但是高技能人才身上具有的严谨、专注和敬业精神无法代替,永远都是社会发展最亟须的品性。

  另一方面,纵观科技的发展趋势和职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未来智能制造、物联网、无人机、电子游戏等领域将催生出更多新兴职业。对比上届世技赛项目来看,本届项目已逐渐从工业扩展至服务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增网络安全、云计算、化学实验室和酒店接待四个项目,体现出未来职业发展的新走势。

  今年7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提出2019年全国技师学院力争扩招20万人,非全日制招生实现普遍增长。这一举措将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

  技能人才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在全球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进一步打造“工匠强国”,靠的正是“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因此,“蓝领”们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拥有精湛的技能,一样可以让生命熠熠生辉。

【编辑:郭梦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