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生态环境改善 新疆湿地由“迁徙驿站”变“宜居之巢”

生态环境改善 新疆湿地由“迁徙驿站”变“宜居之巢”

2019年12月11日 14:2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乌鲁木齐12月11日电 题:生态环境改善 新疆湿地由“迁徙驿站”变“宜居之巢”

  作者 陶拴科

  隆冬时节,新疆北部银装素裹,然而位于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天鹅湖保护区内,湖面依然没有结冰,水汽氤氲、涟漪浅漾,成群结队的野生鸟类戏水、觅食。

近年来,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的玛纳斯县国家湿地公园正逐渐成为各类鸟类、野生动物等喜爱的乐园。该湿地公园位于玛纳斯县城北,自然景观优美,滩涂植物丛生,形成了典型的湿地植被景观;丰富的食物资源,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场所,其中现有的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有15种,形成了以鸟类和湿地植物为主的独特的湿地景观。公园从成立到如今,玛纳斯县投入30多亿元在旅游景区开发、生态保护等建设上,使其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旅游景观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的国家湿地公园。袁彬峰 摄
近年来,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的玛纳斯县国家湿地公园正逐渐成为各类鸟类、野生动物等喜爱的乐园。袁彬峰 摄

  “今年冬天迎来候鸟迁徙高峰,仅天鹅数量就达到了800多只,还有几千只其它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及普通鸟类,有很多呆着都不走了。”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管护队队长刘永军如是说。

  作为世界候鸟迁徙三号线的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是候鸟翻越天山前的最后一处“能量补给站”。为了保证迁徙候鸟有充足的食物,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从今年9月初就开始了生态补水,使湿地生态平衡快速恢复,鱼虾类栖息产卵区面积扩大,植被面积增加,生态功能提高,为大批候鸟提供了充足的水域面积和食物。

  “为了能够让野生鸟类觅食、冬季生存,我们采取循环注水的方式,这样湖面就不会结冰了。”刘永军说,冬季候鸟在这里栖息的越来越多,已经从最初的“迁徙驿站”变成了久留“宜居之巢”。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野生动物保护科科长柴世元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在湿地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建设鸟类栖息地、生态廊道,鸟类栖息地环境得到改善,有效提升了区域物种的多样性。”

  据了解,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22个重要湿地之一,报批于2011年,起初每年越冬的天鹅只有10多只,今年已经超过800多只。

  如今,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面积扩展到80多平方公里。园内野生动物达到3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0余种,湿地植物达200余种,占新疆湿地植物总数的45.3%。

  除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外,位于哈密地区境内的巴里坤湿地也已成为候鸟迁徙的“绿色廊道”。巴里坤湿地自2009年开始累计投入1.6亿多元人民币进行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连续几年,从南到北的候鸟,每年迁徙途中都要在巴里坤湿地停留几个月之久。

  黑颈鹤、黄鸭、斑头雁等珍稀禽类离开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等地后,翻越天山,在新疆南部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歇脚。当地湿地管护员每天会按时给鸟儿们提供食物。

  今年8月摄影师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拍摄到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黑鹳,以及鹅喉羚、金雕等野生珍稀动物。

  如今,新疆致力打造美丽新疆,把环境治理作为当前重头戏,全方位全地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从南到北,新疆生态保护一系列工程逐步落实,极大提升了区域物种的多样性,各地州的湿地已成为野生动物的“栖居乐土”。(完)

【编辑:李玉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