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科院院士钱前谈保护梯田景观: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

中科院院士钱前谈保护梯田景观: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

2020年01月16日 14:5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科院院士钱前谈保护梯田景观: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
    图为:浙江省人大代表、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杭州1月16日电(记者 邵燕飞 范宇斌)层层叠叠的梯田,四季变幻,构成“诗画浙江”一道靓丽风景。古梯田传承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亦展现人文历史之美。正在此间举行的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人大代表、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愿为保护梯田景观“发声”,盼进一步加大对梯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使之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

  唐代诗人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入剡溪,过剡中,至天台、仙居、临海等地,穿越浙东七州,踏出一条山水人文之路。后被浙江学者称为“浙东唐诗之路”。

  2018年,该省提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此后一条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正在浙东大地串珠成线,助力该省大花园建设。

图为:台州仙居杨丰山梯田风光 王华斌 摄
图为:台州仙居杨丰山梯田风光 王华斌 摄

  “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此前被明确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钱前谈及,梯田正是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而言,丽水、温州、台州、衢州等地丘陵山脉起伏,深藏着大片梯田景观。”

  古梯田看似是山区一道寻常景观,其背后的意义不容小觑。作为人类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古梯田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

  时下,一条浙东唐诗之路正在官方推动下呼之欲出。“而传承优秀文化、推进自然景观和旅游业发展,应成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内容。”钱前表示,梯田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应充分挖掘与发展梯田,使之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赋能,进而丰富文旅内涵。

  以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山海水城”台州为例,其域内梯田资源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台州现存梯田757个,总面积达16.7万亩,其中以仙居、黄岩、临海、天台居多。

  钱前谈道,“不管从开发历史、稻田产能还是田园景色,台州多地的梯田都很有特色,有些甚至可媲美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一环,保护开发好梯田,台州大有文章可做。”

图为:台州天台泳溪梯田风光 天台供图 摄
图为:台州天台泳溪梯田风光 天台供图 摄

  在仙居,近3000亩的杨丰山梯田如链似带、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线条行云流水,却一直“藏于深闺人未识”,直到2014年举办全国梯田摄影大赛之后才慢慢“揭开面纱”。近年来,杨丰山村依托梯田资源,打造绿色优质杨丰山大米品牌,梯田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奏响了“梯田振兴曲”。

  在天台,面积上万亩的南屏莲花梯田,是浙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梯田,落差近千米。当地同样在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这仅是梯田保护开发利用的“先行者”,在台州,诸如仙居公盂梯田、天台泳溪梯田、临海黄坦梯田、临海兰田梯田、三门亭旁梯田等一批梯田依然美丽而又低调地藏于深山。

  “值得警惕的是,古老的梯田并非能长久留存。”钱前坦言,近年来受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高山移民、劳动力短缺、交通不便、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台州梯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抛荒增多是当下梯田不可回避的难题。”钱前说,丘陵山区适龄劳动力大量向经济发达地区和非农产业转移,留守农民老龄化严重,且梯田不利于机械操作,导致自用型梯田劳动强度较大、农事耕作有心无力,经营型梯田人工成本高、效益较差,导致抛荒。如杨丰山梯田3000多亩,实际种水稻的仅有1000亩左右。

  此外,化肥用量剧增,耕地板结严重;水稻种植效益低,梯田旱地化;梯田美学景观价值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下降……一系列“烦恼”愈来愈显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文化丧失。”钱前说,梯田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最为集中的体现,但目前一些传统农具、耕作方式、手工技艺逐渐被废弃,与农耕相关的节庆、习俗、民谚、祭祀等传统活动日渐淡忘,传统农耕技术无人传承,传统建筑损坏老化等亟待重视。

  对此,钱前呼吁“要加强梯田保护与开发利用”,他建议浙江以台州地区为试点,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规模连片梯田保护修复,推进梯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社会公众保护优先意识,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梯田,进而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助力乡村振兴。

  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例,钱前认为,可以从生态、文化、历史、经济等领域综合评价并整体规划,以产业发展推动梯田保护。实施梯田生态补贴政策,鼓励梯田区农民保护梯田和传统农事操作。

  此外,钱前还建言政府设立梯田生态系统保护性建设专项,用于规模梯田修复整理;差异化开发梯田资源并与其它优势资源相结合;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拯救坍塌梯田、恢复梯田生产和原貌,并根据其拯救梯田面积大小,按照一定比例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等。

  “这些在大山上经过劳动人民筚路蓝缕开发出来的梯田,已成为浙东山区的一种象征,融入浙东人民的乡愁记忆,谱写了灿烂的地域历史文化,相信通过梯田的复兴带动乡村振兴,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钱前如是说。(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