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免除企业现场检查是放松监管?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回应

免除企业现场检查是放松监管?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回应

2020年04月26日 10:45 来源:新京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专访│免除企业现场检查是放松监管?环境部执法局回应

  新京报讯(记者 邓琦)疫情发生后,生态环境部要求各地建立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纳入执法正面清单的部分企业,一段时期内可免除现场执法检查。

  质疑声认为,此举是否意味着给污染企业放水、放松环境监管?

  生态环境部规定,与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和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污染排放量小、吸纳就业能力强等企业,可纳入正面清单。免除现场执法后,将以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方式替代。

  目前,32个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均制定正面清单工作实施方案,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确定首批纳入正面清单企业名单,合计5.4万家。

  例如湖北规定了疫情防控、重污染天气和日常监管3类正面清单,将首批1423家清单内企业向社会公示。陕西对免予现场执法检查的企业,通过线上交流,企业传送照片、视频巡查等方式代替现场检查。上海探索网上执法模式,对违法企业举行网上“云听证”。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其表示,优化执法方式绝不是放松环境监管,环境监管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制定和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的重要目的,是优化监管方式,提高执法效能。

  ■谈正面清单

  为了优化监管方式,提高执法效能

  新京报:制定和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是否意味着放松环境监管?

  相关负责人:制定实施执法正面清单不是要放松环境监管。我们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做好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并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监管方式转变,优化执法方式方法,提高执法效能,做到精准、科学、依法执法。

  优化执法方式,绝不是放松环境监管。我们将切实提高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执法效能。进一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和移动执法等高科技手段,精准发现问题,提高执法工作的精准度。

  我们对偷排偷放、恶意排污、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以及涉疫情医疗废物、医疗废水,侵害群众健康、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污染环境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将坚决依法查处。

  新京报: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

  相关负责人: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优化监管方式,发挥激励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更好地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优化监管方式、提高执法效能是贯彻中央“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重要举措。

  正面清单是优化监管方式的举措之一,近期,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将从制度机制、执法手段、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优化监管方式、提高执法效能,是环境执法监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保障。

  ■谈强化监督

  今年紧盯PM2.5,兼顾臭氧等其他因子

  新京报: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开展强化监督定点帮扶进展如何?

  相关负责人:开展强化监督定点帮扶,是生态环境部党组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2019年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共开展24轮次,统筹全国生态环境系统2万人次,组织开展15个专项任务排查,现场检查点位92.5万个,交办各类环境问题6.5万个,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力促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任务措施的落地见效。

  新京报:新的一年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区域会有何变化?

  相关负责人:区域安排上,我们会坚持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相结合,坚持聚焦京津冀周边和汾渭平原重点区域39城市,同时拓展到苏皖鲁豫等非重点区域。

  新京报:夏季马上来临,今年针对臭氧管控是否有相关举措?

  相关负责人:是的。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重点因子与非重点因子相结合,坚持紧盯PM2.5重点因子,同时兼顾臭氧等其他因子。其次,重点时段和非重点时段相结合,继续坚持做好秋冬季重污染联防联控和应急响应,同时推进夏季时段开展冬病夏治和臭氧的管控。另外,是重点行业与特色行业相结合,不仅紧盯钢铁、火电等重点行业,同时关注造成臭氧污染的石化等行业。

  新京报:目前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工作有何进展?

  相关负责人:今年我们的工作安排上整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已经结束,为春节以来到3月底,以热点网格和在线监控的手段远程指导为主。目前进展到第二个阶段,主要是4-5月份,以重点区域的“冬病夏治”为主,结合臭氧的管控,启动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工作。接下来第三个阶段为6-9月份,开展“夏季攻势”,在污染物指标上以臭氧为主,兼顾PM2.5治理任务,全面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最后是第四个阶段为10月份以后,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秋冬季的攻坚任务,推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等相关攻坚任务的落地见效。

【编辑:丁宝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