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七委员联合建言加强中国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

七委员联合建言加强中国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

2020年05月25日 2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两会速递)七委员联合建言加强中国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电 (郭超凯)“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一部分,当前还存在国家顶层规划缺失、研究水平较低和应用转化不足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近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国空间站即将建成,将为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实验奠定设施基础,不断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水平。

  两会期间,赵小津联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等6位政协委员共同提案,围绕加强国家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提出多项建议。

  所谓空间生物安全,是指人类开展近地空间科研和深空探测活动中的生物因素对地球生态环境、外星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从20世纪60年代起,空间生物安全问题就受到全球关注。美国、欧洲在深空探测活动中都采取了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并利用微重力、辐射等空间环境所产生的特殊生物学效应,开展空间生物实验和生物安全技术研究。

  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先后利用航天飞机、空间站等大型空间设施开展了3000多次生物实验,积累了大量的空间飞行环境下的生物科研数据和应用成果。

  赵小津表示,美国空间制药领域未来5年将形成超过600亿美元的产业,空间医药被列入国际空间站的10大技术突破。2023年,中国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将投入使用,可以支持在空间特殊环境下开展更复杂、更系统、更前沿的生物实验,满足国家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需要。

  7位委员在联合提案中提及,中国在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方面还面临三大问题和挑战:一是顶层规划、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缺失,二是中国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以及空间实验水平较低;三是空间生物技术转化及成果应用不足。

  针对存在的问题,赵小津等7位委员在联合提案中建言,以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制定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和技术转化的政策法规;强化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将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

  同时,7位委员还建议把空间生物安全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给予支持,在有基础的单位联合设立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重点实验室;增加空间资源投入;加强国际空间科技合作,开展从基础生命发现到地外生态建设等全方位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

  在成果转化方面,提案建议要加大政策和经费补贴力度,加快基于空间生物防护技术的产品开发;加快人参、灵芝等空间中草药种质的创新和产业开发;加快在轨抗生素、疫苗开发以及成果的转化。(完)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