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西藏文化没有“冬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记者观察:西藏文化没有“冬眠”
2008年12月11日 01: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拉萨十二月十日电 题:西藏文化没有冬眠

  中新社记者 柳俊武

  岁末年终,进藏游人少了,说藏语的多了;青稞收了,牛羊肥了,朝佛的人多了。年味浓了,演藏戏的多了,听藏歌跳锅庄的多了;水瘦了,山寒了,布达拉宫这位三百多岁的“老人”更显示精神了……

  “冬看本色夏看山”是一句深得游藏三味的行话。那些对西藏文化情有独钟又常常被自诩以“保持西藏民族特性”为“己任”的人蒙得团团转的西方朋友,不妨冬季进藏来看看,西藏文化没有冬眠!

  会议文件均为藏汉双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特性的最重要文化符号。岁末年终,西藏的会多文多。记者看到,每逢官方重要会议召开,藏式风格的会场里,总是回荡着藏、汉两种官方用语。而每与会者面前,也总是放着藏汉双语官方文件。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如龙并非藏族人士,但他完全可以用藏语与他的同僚和部属交流。他说,自治区高度重视依法维护和保障藏族民众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及实施细则,将此纳入法制化轨道。

  重点文物贴金补气

  马如龙说:“我在世界各地走了些地方,很少看到有布达拉宫这样宫殿建筑三百多岁还有这般精气神的。”在文物古迹保护方面,西藏先后颁布了《文物保护条例》、《寺庙文物管理暂行条例》等十几部法规。使文化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投入近七亿元人民币,帮助西藏修复开放了一千四百多座寺庙。近年来,又追加五亿多元,对二十多座文物建筑进行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积极有效保护。有人专门算了一笔帐,多年来政府对西藏文物保护的投入,足以用百元大钞把一千四百多座大殿贴上三层。

  近三十年来,西藏先后采录、整理流传民间的戏剧、音乐、曲艺、民歌、谚语、故事藏汉文资料三百多万字,出版藏族传统文化研究论文、专著三十多部。已有六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国家名录,三十一人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传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与此同时,西藏当代文艺创作进入历史最繁荣时期。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大型歌舞《金色岁月》、《多彩哈达》、《天上西藏》、话剧《穿越巅峰》、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等走出高原,走红内地,走向世界。

  藏医入典藏药受捧

  时至深冬,内地心脑血管病多发。记者长期驻藏采访,经常受朋友之托,购买驰名品牌的藏药寄往内地。目前,西藏有藏医院十八所,从业人员近一千五百人;藏药厂十八家,生产的三百六十多种藏药供不应求,年产值数亿元。

  自治区藏医医药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先后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西藏卷》、《藏传天文历算大全》、《甘露本草明镜》、《四部医典》等一批学术价值独到的著作。

  “藏医藏药不仅惠及高原,也正焕发青春造福世界。”马如龙说,“欢迎那些怀疑西藏文化状况的人们亲眼来看看,西藏文化是否真的冬眠?”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