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巴平措:西藏2008年GDP比1959年增长65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向巴平措:西藏2008年GDP比1959年增长65倍
2009年02月24日 11:04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

  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GDP)仅为1.74亿元,到2008年发展到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倍,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人均GDP超过1400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59年的142元增长27倍。

  西藏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对口援藏,自治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使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壮大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药王山农贸市场是拉萨市最大的菜市场,这里的蔬菜品种多达70余种,其中八成以上为本地生产的菜种。这是西藏的一个缩影。粤菜、川菜、湘菜、北京涮羊肉、东北水饺、兰州拉面、云南米线等各地风味美食,在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街头随处可见。

  “没想到这里要啥有啥,世界屋脊的消费品种竟然与内地差不多。” 来西藏参观旅游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西藏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一直十分关心和大力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西藏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家就对西藏的经济发展给予了特殊支持,拨给大量财政补贴、专项补贴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并调集大批物资进藏。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种特殊支持的力度逐年增大,中央政府每年拨给西藏自治区财政补贴10亿元人民币,并积极组织实行对口援藏。

  198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在全国率先对西藏实行免征农业税,采取特殊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国家直接投资项目、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全国人民对口支援”,形成全方位支援西藏建设的新格局。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明确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在西藏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这是进入新世纪西藏工作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加快自身造血功能,西藏自治区党委、区政府从薄弱环节入手,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工业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2007年,西藏工业增加值25.71亿元,比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2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为促进农牧业大发展,中央对西藏投入巨资,实施大规模的农田、草场基本建设,积极普及农牧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改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先后实施了免征免购,从农牧民手中不收任何农牧业税,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使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3.86万吨;牲畜存栏数由1959年的956万头(只),增加到2007年的2417万头(只)。至2007年,西藏农牧业迎来第二十个丰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788元,比上年增长1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7个百分点。

  在工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党委适时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将旅游业确立为龙头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西藏的旅游业突飞猛进,游客达到251.2万人次,是1980年的712.6倍。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告诉记者,要感受西藏跨越式发展,可以看这几组数字: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GDP)仅为1.74亿元,到2008年发展到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倍,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人均GDP超过1400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59年的142元增长27倍。

  打破瓶颈,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

  旧西藏没有一条正式公路,交通运输极为落后,人们维持生活、盐粮交换、经济往来,全靠人背畜驮,走骡马驿道、划牛皮筏、溜索桥。交通闭塞是制约西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1954年12月25日,举世闻名的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创造了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由此,开启了西藏现代交通的大发展。

  自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常规项目投资力度,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使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西藏人大代表、区发改委主任金世洵说:民主改革以来的50年,是西藏经济大发展、实现大跨越的50年。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国务院又确定了总投资达770多亿元的西藏“十一五”时期180个工程建设项目,截至2008年10月,这180个工程项目累计到位资金332亿元,占“十一五”规划总投资的43%,已有163个项目开工建设,占整个项目的90%以上。

  2007年,青藏铁路建成运营,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也是在2007年,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6万多公里,比1959年的0.73万公里增加4.13万公里,增长5.7倍。43个县通油路,拥有和在建机场5个,进出藏航线达到15条。

  惠及群众,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

  走进拉萨市郊区杨达乡通嘎村村支书阿努的家,门庭里挂满了风干腊肉,刚宰杀的一头猪和一只羊挂在墙上。盖在独家院落的200多平方米房子内,现代家电一应俱全。祖辈们世代为“朗生”的阿努动情地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够积聚起这么多财富。没有共产党、没有新西藏,就没有我一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项为改善占西藏人口总数85%以上的农牧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农牧区安居工程,已使60万农牧民搬入新居。自治区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已超过80亿。

  安居工程使西藏绝大部分农牧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的“外观”。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藏东南的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农牧区,在这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二层的小楼房、引到农户自家院子里的自来水管、现代化的家具和农业机械。

  在改变农牧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作为配套工程的通电、通路和通电话等工程也攻克了西藏农牧区的“软肋”。

  新农村建设让整个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看病、上学、出行、饮水、通讯等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率先支持西藏建立农牧民社会救助制度,将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的特困农牧民的收入补助至800元,目前受益人口已达81.9万人。(苏银成 张 帆 汪志球)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