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衣纪检”伤害了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便衣纪检”伤害了谁
2009年03月06日 04: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江苏省泗洪县纪委公开招募了68名“特别监督员”,让他们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随时向纪委举报。这群“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被民间称为“便衣纪检”、“卧底”、“地下别动队”。(新京报)

  泗洪纪委称此举是为扩大群众监督路径。当地官员称被许多双眼睛盯着“如履薄冰”。而当地纪委官员认为,“如履薄冰”恰恰是隐性监督的成果。

  笔者并不怀疑这一目标是正义的,从推行该制度收益的角度看,也不怀疑能收到“震慑”之效用。“黑暗中有一双,不,或许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监督你,随时可能举报你,不知何时就被纪委盯上了,如今我们如履薄冰。”泗洪县一位官员的话已经证明了这种效用。

  但推行者们是否考虑过,为获得此效用所付出的成本是什么?为了达到正义的目标是否可以采用不正义的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无论称之为“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 ”,还是民间所谓的“便衣纪检”、“卧底”,都不能掩盖其“秘密调查”的本质。泗洪县正在试验推行的其实就是秘密调查和密报制度。

  所谓密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最著名的比如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密报文化更可谓渊源流长,其首先摧毁的是人们之间的信任。其时父子相告、兄弟阋墙、夫妻反目、亲人失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达到极致。

  由于“特别监督员”经海选产生,与纪委有关人士“单线联系”,身份保密,这让你无法知道到底是谁在“黑暗中”注视着自己,也许是你的朋友,也许就是你的邻居。如此人与人何谈信任?

  不仅如此,在一个法治国家,密报制度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违背了最基本的法治原则。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人人都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公务人员亦不例外。密报制度使用非常规手段,已涉嫌非法侵入私人生活领域。由于“特别监督员”们对自身工作和职责的自我强化,会搜集到大量有关私人生活的材料,这些隐私如在程序上处理不当,将对私人生活形成极大威胁。

  没人能保证这些材料不会被“特别监督员”或他们的上级用于非正义的目的,比如对当事人的敲诈勒索和政治打击等等。如果我们的公务员时刻生活在不安全感中,人人自危,他们的政治道德品质必然会被扭曲异化,我们又如何指望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履行政治责任?一旦出现这种状况,政治秩序将陷入混乱而不可收拾。

  报道显示,作为特别监督员,没有工资且有被报复的危险,但报名踊跃。其中固然不乏胸怀正义之士,但谁也不敢担保就没有怀有非正义目的人混入其间。至少,单凭纪委某些人士的“面试把关”无法全然甄别良莠。一些因具体个案而常年上访的人员也加入其中就更让人担心,笔者并不怀疑上访人员的道德品质,但如被先入为主的心态左右、有意识地定向搜集某位官员的“黑材料”,会导致一系列难以意料的恶果。

  事实上,以正义为名的行动未必能达到正义的结果。不得不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密报者来说,参与这样一项名义上正义的行动,对他们自身的人格也会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扭曲。世界范围内的无数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要列举秘密调查和密报制度的恶果,还能举出很多,全世界很多学者也从学术角度专门论证过密报制度的非正义性。可以确定的是,社会为密报制度所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其带来的收益,不论是否假正义之名。

  一个政治良好的现代法治国家,治理贪腐,靠的是良好的制度设计和透明的政治治理,迫使权力在固有的轨道中阳光运行。事实上,在治理贪腐方面国家出台了非常多的法律法规,也不乏举报、信访这样的制度设计,眼下的关键是如何完善和落实这些制度,让其得以有效运行。如果舍本逐末,额外生出一个密报制度,伤害的绝不仅仅是那些贪腐官员,还有整个社会,包括你和我。(程刚)

【编辑:巫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