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回归“育人”本原 需建立新型教师考核制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高校回归“育人”本原 需建立新型教师考核制度
2009年03月16日 09:53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一次咨询会上,不少知名大学的校长不约而同谈到一个问题———大学的“回归”。我国的大学被赋予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后两项功能与“人才培养”功能并列甚至凌驾其上。校长们认为,大学的三项功能中,人才培养是根本,大学应回归教育的本原。

  大学为何需要“回归”?如何才能实现“回归”?

  三等人才搞教学?

  我国大学的三大功能怎样演绎“此消彼长”?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我国高校有一句流行语,“一等人才搞产业,二等人才搞科研,三等人才搞教学”,搞产业可以服务社会,而且赚钱快。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科研与项目、经费乃至晋升挂钩越来越紧密,因而高校流行语改成“一等人才搞科研,二等人才搞产业,三等人才搞教学”。可见,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学的功能中,“人才培养”处于较低的地位。这一点,研究型大学比教学型大学更明显。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指出,目前一些大学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科学研究,片面强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学的发展规划对“学科建设、人才强校、国际化、服务地方”都施以浓墨重笔,但对于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缺乏具体规划和思路。有的学校盲目扩张社会服务功能,使校园出现了不同体制并存的局面,给大学的管理和发展带来烦恼。一些教授不上讲台,不接触学生,忙于学科建设、争取项目做课题。这些现象削弱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功能,甚至出现本科教学“边缘化”趋势。

  教育专家认为,大学三项功能不该“并列同等”。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不能偏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因为大学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也不是企业和社会的其他组织。大学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所:汇聚了一批德艺双馨的知识分子精英,他们倾心培养学生,学生与他们心灵碰撞,寻求智慧,学做人,学做事。

  “人才培养”功能为何弱化?

  大学应以育人为本,但知易行难。

  育人,关键在师资。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发文规定,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一学年必须给本科生至少开设一门课,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举措之一。之后,教育部又推出新规定:副教授如果两年内不给本科生上课,将不能评为教授;教授如果科研任务过多不能授课,将转为“研究员”称号,取消“教授”称号。

  尽管有此规定,但一些重点大学的教授,特别是知名教授,仍不能保质保量地给本科生上课。为何?有的高校为了拿大项目、大经费,把水平高的教授都赶到科研这条战线上,教学则变成了拿不到项目的教师任务。名教授整天忙于找课题、写申请、交课题、搞鉴定、报评奖。有的教授遵照规定完成本科教学工作量,但有“偷工减料”之嫌:有时让自己的博士、硕士弟子代课;为挤出更多时间参加学术或社会活动,经常调课,把许多教学内容放在一起,给学生“灌”下去,影响了教学效果。有校长透露,大学里从事一般教学的教授年薪是7万元左右,而有科研项目的教授年收入可达50—60万元。

  “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与高校的考核体系也有关系。重点大学考核教师的指标主要包括论文、课题、专利、科研经费等,科研方面的硬指标“吃重”,而教学方面主要考核课时数,缺乏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因此,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见效快、收益大的科研方面,而不愿意把精力投放到课堂上。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近年来,重点大学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力度加大。一些高校从国外实验室、企业引进的高层次研究人员,从没教过书,没带过学生,来到国内高校后,却被冠以“教授”、“博导”头衔。这在高校形成一种导向———不教书也照样当教授。

  如何推动大学“回归”教育

  一些教育界人士忧心忡忡:重点大学如果不把人才培养放在根本位置上,就无法维持一流大学的卓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可能成为“无源之水”,也会带来社会公众对大学价值观的质疑———大学为何而办?

  大学如何才能“回归”?高等教育问题专家、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认为,大学需要建立新型的教师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全面地考核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科研方面,不应一味追求论文数、经费数、项目数等量化指标,可以探索建立“代表作”制度,一篇重量级论文抵得上一批低质量论文。教学方面的考核,学校不是简单地计算每个教师的课时数,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构建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组织教学调查委员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反馈等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高校领导应该花更多精力,研究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构建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摆在大学面前的,将有许多“如果”:如果一个科研成果丰硕、但没有进行教学的教师要升教授,学校能不能严格执行规定不聘任他为教授?如果一名教授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学校能不能取消其“教授”称号,改为“研究员”?如果一名教师讲课出色,受学生追捧,但科研成果较少,能不能聘为教授?……如果大学的回答是“能”,那么大学的“回归”之路将会更顺畅。(徐敏)

【编辑:朱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