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年内或发消费券 发放方式或借鉴杭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东莞年内或发消费券 发放方式或借鉴杭州
2009年03月16日 15:12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东莞也在酝酿发消费券。上周末,市经贸局贸易流通科科长刘锦棠做客“阳光热线”,透露东莞也有意发消费券,目前正争取时间制定详细方案呈交到市政府,如果顺利通过,有望在年内发券。

  据悉,这也是东莞经贸考察团赴浙江、安徽考察回莞后,高调抛出的首个设想。消费券怎么发,怎样兼顾公平惠及百姓,谁来为消费券埋单,消费券能不能够真正意义上刺激东莞的消费?对此业界也有不同的观点。

  发放方式或借鉴杭州模式

  就在上周,市经贸局的官员已经跟本土家电、超市有关负责人进行对接,商谈消费券的发放事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百货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政府确实找过我们几家零售企业谈过,碰头会的重点是谈到分类来发放消费券的问题,比如分为家电、百货、超市等。此外,还谈到每个行业应该重点拉动的商品,比如有人建议超市应该重点拉动米、油这类民生商品,大的百货商家应该侧重在比较有弹性的百货这一品类上。而对于以何种合作形式、如何发放等问题,大都没有讨论出结果。”

  “有可能会借鉴杭州的那种做法来消费。”一参与碰头会的另外一家企业负责人猜测,东莞的发放消费券的形式可能跟杭州一样,发100元的消费券,消费满100元就可以抵掉20元。

  刘锦棠说,东莞如果发放消费券将尝试分类、分批实施的方向,考虑分餐饮、家电、超市、便利店等不同类别,以最大限度拉动消费。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发多少钱,发给哪些人,刘锦棠坦言他们也没有定论,现在还在调研阶段。

  企业掏“真金白银”颇无奈

  如果按照东莞户籍170万人口作为发放对象,每人发100元现金券,至少就需要1.7亿元的消费券启动资金,这笔钱从哪里来呢?是不是全部由政府掏腰包,对此刘锦棠说:“会尝试由政府补贴和企业让利相结合,二者各分担的做法。”

  “政府的这种做法我们举双手赞同。”一家电卖场相关负责人认为。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东莞的零售企业对于东莞政府将发消费券的做法均表示赞同,认为政府是有所作为。但是否愿意从口袋里拿出“真金白银”和政府来拉动消费?一些零售商言语中多数透露出无奈之情。

  “看政府能拿出多少财政投入”才是他们所期盼的。一些零售企业认为,发放消费券,政府还是作为主导角色,企业仅仅只能做些配合性工作,比如在某些商品上让利,这样更为现实。

  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由于消费较低迷,东莞的各商家都挖空心思想出各种办法来拉动内需,通过整合商场上下游资源,以实际行动拉动消费,这其中也包括自己印发购物消费券的方式拉动消费。这一做法有叫好声也有质疑声,是否真正做出了让利还有待考证,但或多或少也拉动了实实在在的消费。

  -专家观点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

  政府想搞消费券就应该自己出钱

  去年金融危机刚开始蔓延时,我也曾提出要发消费券的设想,但是后来通过与业内同仁的沟通交流,我的观点发生变化。

  如果从一个国家来讲,因为国民的年龄、文化、收入水平、消费习惯都有很大差异性,发消费券有什么依据?如果从一个地区来讲,比如东莞要发消费券,用这种方式来提提气氛可以,但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拉动消费、刺激经济,根本起不到作用。倘若政府发了2亿元的消费券,就算100%消费掉,最后带动的也是2个多亿消费额,相对东莞逾800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最关键的是这种做法没有延续性,不能持续带动内需的增长,只能看做某个时间段的某个节点。

  如果东莞要发行消费券,有几点建议:首先要尽量惠及应该得到群体;其次要有重点,要刺激哪个领域政府心里要有数;三是如果政府想搞消费券,就应该自己出钱,不要硬性地要求企业让利,变相增加企业负担。

  -市民拍砖

  新莞人周先生:

  发钱消费我肯定不会拒绝,但是我最关心的是这笔钱有没有我的份,抛开情感因素,从逻辑分析来看,政府如果只发给户籍人口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消费券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福利行为,财政来源于税收,这里面也有我们创造的一部分。所以即使要发消费券,也要市人大通过才合情合法。

  公务员张先生:

  如果发100元给我,我很高兴,也会很快用掉,但是从我个人的性格来看,我觉得这100元不会根本地改变我当前的消费习惯,以前我们一家三口消费可能是4000元/月左右,获得消费券后我们还是会维持这个水平。所以这100元能不能影响到我以及成千上万受惠市民的消费习惯,还有待决策部门深入地思考。(记者/王慧刘慕华)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