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法制办官员:不能利用记者席粉饰假听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国务院法制办官员:不能利用记者席粉饰假听证
2009年04月01日 10:46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焦点

  提高听证透明度

  日前,河南省发改委制定的《价格听证办法实施细则》颁布实施。该《细则》明确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以外,听证会都应当公开举行。公开举行的听证会须设记者席,允许旁听和新闻报道。在听证会举行30日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会参加人、旁听人员、新闻媒体的名额、产生方式及具体报名办法等。听证会举行15日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定价听证方案要点,听证会参加人和听证人名单。

  “听证公开,程序规范,提高听证公信力。”河南省发改委价格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价格听证会大多重实体、轻程序, 这次对听证会如何向社会公开进行了细致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政府制定价格的听证制度,提高政府制定价格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

  《细则》规定,听证会参加人由消费者、经营者、与定价听证项目有关的利益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人员构成。听证会参加人原则上不得少于15人,其中消费者人数不得少于听证会参加人总数的2/5。

  这位负责人说,由于消费者群体庞大,对于价格的制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新办法扩大了消费者的比例。而记者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社会对听证过程的监督。增加消费者代表席位以及增设记者席,目的都是规范政府定价听证行为,使政府价格决策过程更加民主、科学和透明,博采众议,促进政府做出正确的定价政策。

  调查

  “表达”而非“表决”

  《细则》规定的听证会增加消费者参加名额及增设记者席等条款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赏。记者了解到,河南省这一《细则》规定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公开。包括向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开放;公开听证会参加人、旁听人员、新闻媒体的名额、产生方式及具体报名办法;公开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定价听证方案要点,听证会参加人名单,听证人名单;公开对听证参加人主要意见的采纳情况和理由等。

  对于提高听证会的公信力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用公开促进听证行为的规范,还需要消除人们的一种误解。他说,此前不少人认为价格听证就是价格决策。而事实上,尽管定价机关作出定价决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听证会的意见,但听证会并不是“表决会”,而是各方意见的“表达会”。

  他进一步解释到,依照新的办法及实施细则,价格听证会上发表的各种意见只对政府的定价决策起参考作用,而非决定作用。听证会参加人应陈述所持意见的详细理由,而不是简单表达“赞成”或者“反对”。定价机关对听证会上的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要同等尊重,意见是否采纳取决于其是否合理可行,而不是持有该意见人数的多寡。定价机关作出定价决定后,还须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定价决定和对听证会参加人主要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理由。

  评点

  记者席莫成摆设

  江凌(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司副司长):

  价格听证会,曾热及一时,如今在一些地方成了想吃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原因何在?不是听证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一好制度在实践中变形走样所致。

  以往的价格听证会,普遍存在只注重听证形式,不注重听证程序和听证结果的问题。以为只要有了这一形式,涨价行为和价格形成就合理合法了。有的通过“内定”听证代表,把听证会开成涨价的论证会;有的甚至不顾听证的过程和结果,不管你反对的声音再高,我要涨照涨,给老百姓的印象就是逢听必涨。所谓形式主义的价格听证会多了,就会一点点消磨人们对价格听证会的信任和热心。

  这次河南省规定价格听证会必须设定记者席,其良苦用心不难看出:一是让媒体参与并监督听证会,以期让听证名至实归,真听真证;二是借助媒体报道,让听证更公开,消除百姓猜疑,重塑听证会形象。这当然是好事。

  诚如听证会制度本身一样,制度虽好,关键还在于落实,千万不能让记者席成摆设,更不能利用记者席粉饰假听证。这种担心不是多余。其实以往很多听证会,大多数是有记者参与并报道的。可记者报道的,往往也只是结果,过程也多是用“大多数代表认为”等字眼。原因就在于记者能了解的听证会信息极其有限,有的听证代表还是刻意“挑选”的。

  因此,仅有记者席是不够的。要重塑价格听证会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就必然让老百姓知道几个问题:听证代表是不是公平公开公正产生的,有无代表性和科学性?听证会组织者有没有做到完全中立?听证会举行之前,代表如何全面了解有关信息,特别是代表们能否获得充分有效的定价依据资料?听证代表是否能充分发表意见,形成的听证结果能不能得到尊重和采纳?这些问题,要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让记者充分了解。(曹树林 黄庆畅)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