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群众认可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最终标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刘奇葆:群众认可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最终标准
2009年05月05日 10:43 来源:四川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月4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入成都、德阳、绵阳灾区调研。他强调指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尽快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要加快民生恢复重建,认真做好“三孤”人员和伤残人员等困难群众的安置帮扶工作,努力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

  刘奇葆先后来到解放军四总部援建的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调研康复中心建设情况;来到绵阳市北川县社会福利中心,调研灾区“三孤”人员安置和帮扶情况,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发扬成绩,再接再厉,通力协作,继续做好“三孤”人员的长期安置帮扶工作;在德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刘奇葆详细了解地震伤残人员治疗康复情况,鼓励他们增强信心,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并感谢香港红十字会的无私援助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刘奇葆还来到希望工程心灵守望计划德阳服务基地,调研灾区心理援助工作。

  刘奇葆指出,“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这一年,英雄的四川人民自立自强,崛起危难,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正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是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力争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把灾区建设得比地震前更好,努力实现灾区生产恢复、经济发展,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改善。一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倍加怀念在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是生者图强,面向未来,化哀思为动力,更加自立自强,更加坚强坚韧,坚定乐观地应对和战胜一切困难,努力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刘奇葆指出,灾后恢复重建,群众认可是最终标准,民生改善是最大成效。要以民生为基点,加快民生恢复重建,努力解决与灾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要加快住房重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让灾区群众早日搬进新家安居乐业。要加快学校重建,始终把安全摆在首位,从原料、施工到验收,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控制和监督,确保把学校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的场所,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放心。要加快医疗卫生设施重建,全面恢复和完善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满足灾区群众“病有所医”的需要。要加快道路、饮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重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要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特别是经济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努力使因灾失业群众实现就业。灾区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关注民生,带着深厚感情进百家门,听百家言,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把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实事落到实处。

  刘奇葆指出,“三孤”人员和伤残人员是受灾群众中最困难的群体,是民生恢复重建中最需要关爱的群体。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三孤”人员和地震伤残人员给予特别关爱,进行妥善安置。要保障基本生活,采取亲属监护、集中供养、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保证“三孤”人员和伤残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疗,生活有人照顾。要保障孤儿和伤残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对成年伤残人员要针对个人具体情况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要加强伤残人员康复工作,完善健全康复机构,加快建设康复设施,抓紧充实康复工作队伍。对每一名有医疗康复需求的伤残人员,都要根据具体伤残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尽最大努力减少致残人员,减轻残疾程度,帮助他们增强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能力。地震对灾区干部群众造成严重心理创伤,要高度重视心理抚慰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医治心理创伤,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健康生活。要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设施设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救助帮扶能力。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助残的优良传统,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为“三孤”人员和伤残人员提供生活、教育、医疗、康复等方面的爱心资助。

  刘奇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地震一周年作为新的起点,继续攻坚克难、扎实奋斗,带领灾区群众创造更美的生活,重建美好家园。

  省领导李春城、李登菊、陈光志、张作哈、陈文华,以及省直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方晓哺)

【编辑:朱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