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四川绵竹棚花村:灾后重建的文化推力(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再访四川绵竹棚花村:灾后重建的文化推力(图)
2009年05月08日 13:19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震前的棚花村
震后的棚花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编者按 距离“5·12”特大地震即将一年。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现内生性发展,如何把“输血”与“造血”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对口援建方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四川绵竹有这样一个村庄,短短一年时间,挖掘文化资源,把灾后重建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元素在重建中的重要作用。

  白墙、灰瓦、龙脊、翘檐,棚花村新建起的房屋透露着川西民居的朴实和飘逸;“孩童耍灯”、“八仙过海”、“鲤鱼跃龙门”……活泼鲜艳的彩绘年画又“跃”上了白墙。

  村落四周,青山环绕,虫鸣蝶舞。如果不是曾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画一般的村落,在去年“5·12”大地震中,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坍塌了,成了一片废墟,而且有40名村民遇难,80多名村民重伤。

  “五一”期间,时隔近一年,记者再次来到地震重灾区四川省绵竹市的遵道镇棚花村。

  年画上墙,旅游经济开始复苏

  “鲜李园”是村民鲜天全开办的农家乐。

  5月3日下午,他兴冲冲地告诉前来了解情况的村支书朱明俊:“‘五一’这三天,挣了近3000元,比去年这个时候还多呢!”

  棚花村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乡——绵竹闻名的年画村,地震前,欢乐吉祥的年画画在房前屋后的白墙上,吸引了大量游客。2006年,鲜天全办起了他的农家乐餐馆“鲜李园”,“鲜”、“李”分别取他和老婆的姓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不但使苦心经营两年多的“鲜李园”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还夺去了鲜天全妻子的生命。

  那时,52岁的老鲜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哭诉,“这以后的日子咋办呢?”

  后来,政府资助了鲜天全近2万元,深圳慈善组织狮子会也捐助了3万多元,老鲜感觉到了希望,他拿出积蓄2万多元,又贷款2万多元,凑起差不多10万块钱建了8间房子,2009年春节前,老鲜就搬进了新居。

  今年正月初八,是老鲜地震过后最开心的日子。这一天,凝聚着他和遇难妻子多年心血的“鲜李园”又开张了。

  “从今年3月18日绵竹梨花节开始,生意就红火起来了,劲头已经超过去年了!”如今的老鲜神采奕奕,经人介绍又有了女朋友,比他小9岁,现在就在“鲜李园”帮忙,两人商量着今年六七月份把婚结了。

  游客洪友军是“鲜李园”的老顾客了。洪友军在德阳一家企业做高管,地震后,曾来棚花村做过志愿者,自此与棚花村结了缘,他一直关注着这里的重建,隔三差五来一趟。“消费也是一种支援。”洪友军说。

  5月3日中午,“鲜李园”摆了十多桌饭,鲜天全和女友两人忙得不亦乐乎。“我准备在前面扩大经营,同时把住宿也发展起来。”鲜天全指着不远处与朱明俊商量说。

  “鲜李园”旁边,“富达源”、“友云居”等农家小院,生意也同样红火。朱明俊告诉记者,现在四组的60多户村民家,年画都重新上了墙,旅游经济开始恢复,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耍。地震前,村里有农家乐有28家,已经恢复了6家,“现在村里打算把农家乐发展到50多家。”朱明俊说。

  因势利导,打造年画文化产业基地

  距离“鲜李园”不远处的山脚下,同样是川西民居风格的年画传习所已经建好了,是由江苏常州对口援建的。

  “投入了近1000万元,总面积有2800多平方米,这里将是棚花村年画生产、展示、交流、销售的基地。”常州援建指挥部副总指挥严永志对记者说,在“输血”的同时更要注重“造血”,以后常州的乱针绣和江苏的苏绣艺人都会来这里交流技艺,促进绵竹年画的保护与传承。

  年画传习所的建成,棚花村姑娘钟思琦是最兴奋的一个。23岁的她擅长年画刺绣,震后生产自救的日子,她说她有个心愿: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刺绣年画,让棚花村的人靠绣年画渡过难关,过上好日子。

  “没想到我的心愿那么快就可以实现了,我们很快就可以去传习所参加培训、展示绝活了。”再次见到钟思琦,她正坐在窗前绣年画,震后被晒得黝黑的皮肤又恢复了白皙,脸上的笑容如阳光一般灿烂。

  回想起地震后这一年,钟思琦感觉自己成熟了许多。地震中,钟思琦家花了两万多元刚装修起来的房子毁于一旦,从小疼爱她的奶奶也遇难了。在救灾帐篷里,思琦找出以前学年画刺绣的丝线,一针一线地绣起未完工的“三星高照”图,以此来减轻心中的痛楚。

  图绣好了,钟思琦的心情也好了些。看到邻居大婶因为地震失去了孩子天天以泪洗面,她拉着大婶,让她跟着自己学绣年画。钟思琦说,最让大家振奋的一件事是,她那幅“三星高照”图被以2300元的高价买走了。

  绣年画,不仅让钟思琦和村民们淡忘了悲痛,还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现在,村里绣年画的人越来越多了,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40多人,而每位绣女每个月能有四五百元的收入。

  “最初,棚花村主要是一个年画展示的旅游村,在灾后重建的时候,绵竹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外界的高度关注,而且越来越多的棚花村人靠刺绣年画来自救,并成为村民新的收入来源。”绵竹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应光对记者说,“有了这个氛围和基础,我们因势利导,正好也借助常州对我们援建的机会,建造了年画传习所,以让更多的老百姓来从事年画制作、生产、销售,形成产业链,并达到规模效应,使文化与经济双丰收。”

  文化资源成为重建家园的引擎

  41岁的村支书朱明俊仍是一脸憨厚,比起以前他瘦了很多,但精神好多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现在心里有底了。

  从救援到重建,从保证温暖过冬到震后快一年,朱明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棚花村的重建上,“不能让刚刚发展起来的文化旅游村就这样毁了。”朱明俊对记者表示。

  棚花村位于绵竹西北部沿山区,曾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村。2005年,绵竹市委市政府将棚花村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融入绵竹年画传统文化内涵,着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于是,年画走上白墙,青瓦呼应,龙脊勾勒,翘檐装点。在年画文化的刺激带动下,棚花村的旅游业发展了起来,村民也逐渐富裕起来,地震前几年,1600多位村民的人均收入每年增加1000多元。棚花村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德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观光带。

  现在,经过一年灾后重建,棚花村已有200余户的房屋重新建成了,其余450户也已经全部开工,预计在今年9月份基本完工,年底前可全部搬入新家。“到明年的这个时候,要完全超过震前的规模和档次了。”朱明俊信心十足。

  “地震前,把年画文化和旅游经济相结合,棚花村走出了一条路子。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要继续发挥原有文化资源优势。”朱明俊说。

  不仅在棚花村,在绵竹孝德镇的射箭台村,对口支援的苏州将投资几千万元来建年画产业基地,同时促使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联姻发展。“化地震之灾为发展之机,对年画的传承和创新都将超越震前,绵竹年画这个传统的文化元素将在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罗应光表示。

  “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对口支援方,都注意到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促进内生型发展,以此来促进灾后重建。棚花村这一年的发展变化无疑是一个文化元素在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样本。”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郭强如是评价。(李可)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