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加快构建减灾体系 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陈雷:加快构建减灾体系 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
2009年05月09日 05:54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加快构建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水旱灾害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占同期GDP的1.5%左右,年均干旱灾害损失超过同期GDP的1%,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位居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之首。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与水旱灾害进行了不懈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防汛抗旱减灾当作改善民生的大事和要事来抓,不断总结治水经验,创新工作机制,防汛抗旱除涝并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重,推动防汛抗旱工作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明显提高。在体制机制方面,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在工程体系方面,目前全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遇到中等干旱年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在预警预报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江大河主要河段洪水预报系统,初步建立了全国旱情监测系统;在预案建设方面,建立了国家防汛抗旱预案体系,有防汛抗旱任务的县级以上政府都制定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在法律法规方面,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的防汛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在队伍保障方面,初步形成专群结合、军民结合的防汛抗旱队伍。

  依靠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综合体系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战胜了历次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有效应对了频繁发生的台风和山洪灾害袭击,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据统计,1949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3.93万亿元,防洪减淹耕地1.65亿公顷,每年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大幅减少。1991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抗旱浇地0.31亿公顷,年均挽回粮食损失3767万吨,平均每年解决2486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特别是夺取了去年水利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有效防范了地震次生灾害,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排险避险无一人伤亡,灾区群众应急供水得到有效保障,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迹,谱写了水利抗灾史上的新篇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局部暴雨、山洪、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灾害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虽然近年来防汛抗旱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防汛抗旱的基础依然薄弱,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及大多数支流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较低,全国还有3万多座病险水库,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2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同时,我们在预测预报预警能力、防汛抗旱社会保障能力、防汛抗旱技术水平等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差距,人民群众的水患意识、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

  应对复杂严峻的水旱灾害形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和群防群控,大力推进防汛抗旱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农业抗旱向统筹城乡与生态的全面抗旱转变,加快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不断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如期在2010年底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抓紧实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快海堤达标建设、避风港建设和紧急避险安置区建设。同时,要加强水资源调控和配置工程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抗旱保障能力。

  二是强化预警预报调度。加强对中短期天气、水雨情和台风暴潮的预测预报工作,延长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大力加强预警系统和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机制,及时转移安置群众。加强防汛抗旱专家和部门会商,优化调度方案,科学指挥决策。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加强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健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的联动机制。加快完成主要江河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形成主动规避、控制风险的机制。开展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旱灾害保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旱灾害保险制度。

  四是健全法规预案体系。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四个层次逐步完善防汛抗旱法规体系,抓紧制定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等法规,抓好抗旱条例的贯彻落实,修订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特别是要抓好基层防汛抗旱预案的编制工作。

  五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围绕防汛抗旱重大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积极研发推广先进适用的防汛抗旱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和管理,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准确、反应灵敏、传输迅捷的防汛抗旱信息平台,努力提高防汛抗旱科技水平,推进防汛抗旱现代化。

  六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结合“防灾减灾日”活动,通过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演练等,推动水旱灾害防治知识和政策法规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家庭,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避险、应急自救、抗灾减损的能力。

  防治水旱灾害,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充分认识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水患意识,不断提高我国防御水旱灾害的综合能力,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

【编辑:邱观史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