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告别悲伤,勇担震后重建的历史重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州日报:告别悲伤,勇担震后重建的历史重任
2009年05月12日 08:35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铭记历史,不仅需要心念,更需要行动。悲伤只会加重阴影,振奋才能告别不幸,勇担重建和振兴的历史重任。

  特约评论员 葛剑雄

  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但作为历史的一页,需要我们铭记。

  我们要永远记住,在中国和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地震和地震造成的灾害。早在公元前780年(西周幽王二年),史官就记录了发生在岐山的地震。在以往三千年间,中国发生过的破坏性地震数以千计,震灾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在世界上罕有其匹。在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月23日陕西华州8级以上地震中,死亡人口超过100万。

  四川也历来是多地震的地方,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河平三年)3月28日今乐山一带地震,山崩城塌,江水逆流。两千多年来四川地震不断,有关地震的记载史不绝书。1657年和1748年汶川就发生过2次6级以上地震, 1932年叠溪大地震形成的岷江堰塞湖和随后的溃决,也发生在汶川附近。1949年来发生在川西的7级以上地震就有3次。可见,汶川大地震并非空前,而且,尽管我们不愿看到,类似灾害也未必会“绝后”。

  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部灾害史,也是一部抗灾史。中国以往的灾害史料浩如烟海,但有关先民抗灾防灾的记载更多更丰富。从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到嘉靖华州大地震亲历者的记录,从“多难兴邦”的誓言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事实,从去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崩地裂的那一刻到今天,又有多少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史实!在狂暴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实在过于渺小,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为了一个共同信念而存在的人类是伟大的,迄今为止的任何天灾人祸都未能使之灭绝,人类的爱心、信心、决心、雄心所铸成的精神,更将超越时空,与天地同在,与人类共存。

  我们要永远铭记汶川大地震中每位罹难者的姓名。怀念先人是人类的天性,何况是在灾害中丧生!今天,人性得到显彰,人权得到保障,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珍惜,物质条件也有了充分保证,我们完全应该且可能记下这些姓名。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友人、同胞,将永远得到祭奠和怀念!

  要铭记历史,不仅需要我们的心念,更需要我们的行动。只有当灾区得到全面恢复,震灾的阴影从人们心中消除,只有中华民族真正做到自强不息,历史才能得到准确的记载和记忆。因此,让我们告别悲伤。如果逝去的亲人地下有知,他们一定不希望我们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谭千秋老师们最愿意看到的,是被他们挽救的生命快乐成长。先人的血脉只能通过后人的生命延续,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对先人最大的告慰,就是后人旺盛强大的生命力。

  为了我们自己,让我们告别悲伤!震灾的有形损失尚待恢复,震灾的无形损失更难在短期内消除。悲伤只会加重阴影,振奋才能告别不幸;悲伤只会沉入记忆,反思才能总结历史经验。

  为了未来,让我们告别悲伤!要是以往的四川人、中国人不告别悲伤,在一次次天灾人祸之后,还会有今天的四川和中国吗?早在去年5月19日的全民哀悼声中,在天安门广场、天府广场和震灾现场就已爆发出“汶川不倒”“四川雄起”“中国万岁”的吼声,让我们将悲情、悲壮、悲歌转化为雄伟的豪情和坚定的步伐,勇敢地承担起重建和振兴的历史重任!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