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人事局长称帮学生找工作绝非行政命令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山东潍坊人事局长称帮学生找工作绝非行政命令
2009年05月22日 07:28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山东潍坊人事局副局长:就业摊派并非"死任务"      

    山东潍坊人事局要求每位干部解决3名学生就业

  近日,一条“山东潍坊人事局下死命令 一帮三解决学生就业”的新闻,引起网友的关注。据这条新闻报道,潍坊市人事局局长杨同光给全体干部下了“死任务”,每名干部至少要为3个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

  “找工作怎能行政摊派”成为质疑的焦点,网友怀疑此举会助长不正之风,令找工作“走后门”合法化。

  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潍坊市人事局局长杨同光。

  “帮毕业生找工作没有强制性”

  新京报:潍坊市人事局是给干部下达了帮助毕业生落实工作的“死任务”吗?

  杨同光:这个事情绝非行政命令,也不是以政策或者文件形式传达的,只是我在一次会议讲话(潍坊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中提到的一项工作,没有强制性,更谈不上“死任务”。

  我在会议上表示,这个任务一定要重视和完成。媒体在报道时,就用了“死任务”,它是加了双引号的。

  新京报:也就是说人事局下死命令给学生安置工作是不可能的?

  杨同光:我们哪有那个权力,企业也不听我们的。

  要是真让人事局安排所有的工作,那就必须回到计划经济,从大学招生开始就由人事部门参与制订招生计划,这样才能保证毕业后都予以安排。

  如今是市场经济,就业方式多样化,加上大学扩招得厉害,下命令就能全部安排就业,真是天方夜谭。

  “我们哪有可能利用职权安排工作”

  新京报:你们怎么会想起做这项工作的?

  杨同光:这源于市委号召的为民办实事的通知。大约是4月20日前后,我们拟定了几条办实事的项目,其中包括每名干部帮助3名特困学生找工作。

  新京报:人事局如何来认定所帮扶的对象确实是特困生呢?

  杨同光:人事局有特困生档案,毕业生在学校可以申请,审核通过后的信息会汇总到我们这里。

  我们的原则是,各县市区人事部门负责落实该县市区户籍的特困生就业,市人事局负责潍坊市区户籍的特困生。

  新京报:但是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事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帮自己的亲戚找工作,这不是让走后门光明正大起来了吗?

  杨同光:职权?哎呀,我们哪有可能利用职权安排工作啊?我们帮助找工作,介绍工作,都是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推荐用人。在用人这方面,企业遵循的是市场规律,我们起到的只是桥梁作用,哪有强制企业用人的道理。

  “完成不了任务没有惩罚措施”

  新京报:现在统计有多少特困生?

  杨同光:省内高校潍坊生源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近两千人,外地上学回来的那些还没统计到。

  新京报:市人事局加上所辖县市区人事部门全体工作人员有多少呢?

  杨同光:市人事局及所属事业单位100多人,加上所辖县市区,总计350多人吧。

  新京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才算完成任务?

  杨同光:应该是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不能是今天赚了几千,接下来一直没收入。这个固定收入不局限于在企业拿工资,自己创业有固定收入也算。我们鼓励自主创业,并提供支持。

  新京报:局里公务员如果完成不了任务怎么办?有惩罚措施吗?

  杨同光:当然没有惩罚措施。但是,我还是要求大家都尽量完成,而且帮助的越多越好。

  “我还一个名额都没完成呢”

  新京报:活动开始到现在已快一个月,效果如何?

  杨同光:大多数毕业生还未报到,所以现在还不多。

  新京报:你是不是也被分到了3个名额,完成了吗?

  杨同光:我还一个没完成呢。但是,在这项活动之前,我帮过一个特困生找过工作。当时我问了问开发区一个药厂是否要人,那边需要人,就留下了。

  我自己会努力帮助我分到的3个特困生找工作。

  新京报:企业会不会因为你是人事局局长,买你面子,接受毕业生?

  杨同光:企业不属于我们管,如果说人家买我的面子,聘用了一个毕业生,那我真是巴不得呢。要是我的面子大到用人单位肯聘用我推荐的所有毕业生,那就太好了,我全都推荐就是。

  新京报:你提出让人事局全体行动为特困生找工作,是不是认为你们更有人脉资源,更容易帮学生找到工作?

  杨同光: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掌握更多的就业信息。因为我们下属有人才市场,每周都举行招聘会。

  人脉资源对于一些领导而言,可能的确有一些,但普通公务员人脉并不见得广。企业能给我们的面子,真的很有限。(本报记者 孔璞 山东潍坊报道)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