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政府信息公开要解法律瓶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瞭望:政府信息公开要解法律瓶颈
2009年05月25日 11:0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来,部分法规条文在不同人群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防止一些政府部门故意曲解法规条文、钻法律空子,限制公民知情权,逃避信息公开义务,已成为亟待解开的“法律瓶颈”。

  条例确立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准则。但是“不公开为例外”的边界过于模糊,一些政府部门倾向于以国家秘密为由不公开信息。此类案件诉讼到法院后,由于保密法的效力等级高于条例,只要有关部门说是国家秘密,法院基本上就没什么好审的。根据保密法规定,确定密级的源头在本单位,有争议了要到保密局去核定。

  在有的地方,政府部门遇到了一些申请公开历史政策文件的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改制政策、知青返城政策、退伍军人安置政策、私房政策甚至土改政策等,其中尤以申请公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房地产政策的较多。根据条例的立法精神,政府有义务公开历史信息。但是,行政机关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些信息并不完全符合法治要求,有的手续不全,有的程序缺失。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后,这些政府信息成为信息公开的焦点。而一些行政部门在收到信息公开申请后,把信息转移到档案部门。因为根据我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基本都要经过30年才能公开。

  司法实践中必然要涉及秘密信息的举证质证问题。根据行政诉讼法,法院对事实进行全面审查有法律依据,但是就行政机关要不要把秘密信息像其他证据一样,全盘提交给法院的问题,还需要论证。与此同时,法院是不是可以绕开国家保密部门,直接判决行政机关公开信息,这些都缺乏具体规定。

  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信息是否一定要与自己有切身关系,这是条例实施过程中的又一法律困惑。按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政府主动公开事项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国务院办公厅的实施意见则规定,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

  如何解开这些瓶颈,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一些政府历史信息不规范是客观现象,但不宜刻意掩盖,还是公开为好,这符合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本质要求;应当修改档案法有关规定,缩短档案封存年限;一些案件诉讼到法院后,在原告资格方面不宜设置太多门槛。知情权利主体范围扩大,已是各国信息公开的普遍趋势。□

  文/廖文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