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网络群体性事件发酵源于官场"抓大放小"情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媒体:网络群体性事件发酵源于官场"抓大放小"情结
2009年06月02日 09: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沪苏渝皖等多个省市采访时发现,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生。而其中的一些负面“网上群体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损害群众心中的党政机关形象。对此,许多地方党政干部还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对网民回应不足、不及时、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应提高干部对“两个舆论场”的敏感度,认真回应多形式的群众诉求。(《瞭望》新闻周刊6月1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起因并非全都十分重大,一开始往往并未引发网民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之所以迅速发酵扩散,与有关部门坐失解决问题的第一时间大有关系。事实上,当同类事情再现后,有些地方积极介入解释、调解、处理,较好地避免事态恶化。同样性质的事情,结果却有泾渭之别,左右这种结果走向的则是网络声势。

  比如,当温州公款出国旅游的帖子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后,当地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并没真正体现公开公正,不但不利于问题化解,反而加深了网民对遮掩的不满。而当江西新余市同类事件披露后,当地有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在查实真相后,立即对当事人作出了处理。两相对比,网民的关注热情很自然地朝温州方向涌聚。尽管后来当地还是作出了严肃处理,但这种迟到的问责,显然难以挽回先前因遮掩而损害的公信力。

  从时间上看,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要把握好第一时机,但为什么一些地方总会错过这一宝贵时机呢?

  尽管网络早已走进公众生活,但在有些地方有些领导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网络监督这一概念。同样是监督,他们更重视纸媒。纸媒区别于网络的是,纸媒往往代表一级权力,网络显然缺乏这种权力属性。这种不重视也不仅仅表现在他们对网络舆论缺乏积极回应,还表现在各地政府网站屡见不鲜的休眠现象。

  当然,如果仅仅以不够重视,显然不足以解释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之所以会在短时间迅速发酵,根本原因还在于潜藏于官场中的“抓大放小”的执政情结。问题总归要解决,那些原本较小的问题如果被忽视乃至搪塞,往往会“长”成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大问题。也正因为抓大放小的官场顽症,久而久之,社会上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即觉得只有把事情闹大引起更多关注,才可能尽快得到公正解决。广州市海珠大桥50天出现12起“跳桥秀”,就是这样的一个“怪胎”。

  在抓大放小的灰色官场文化下,领导干部往往更注重那些大事。从理论上讲,这不一定错,毕竟领导不可能事无巨细都亲自办理。但是,如果回到依法依规的层面上,责任单位和部门显然难辞其咎,因为他们工作的准绳只有一条,即法规。尤其是,当责任单位的处理方式明显偏离公众常识时,领导显然不能等闲视之。换句话说,不能总是等到把小问题“培养”成大问题后,才予以高度关注。(几又)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