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京津冀协作10年,为何难以“禁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京报:京津冀协作10年,为何难以“禁塑”
2009年06月02日 10:05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京在卖场和超市的“限塑”方面依然步履蹒跚,特别是集贸市场的违规塑料袋有回潮的可能。那么,北京市场上的违规塑料袋为何屡禁不止?昨天本报的调查发现,它们的生产源头绝大部分来自河北雄县,一个叫“中国北方塑料包装生产基地”的输出地。

  这就提出了一个尴尬的问题:为什么喊了十年之久的京津冀区域协作,却禁不住一只伪装进京的塑料袋?问题很简单,就是三座城市在协作过程中,理念多,操作少;互换的文本多,联合实施的少;大范围的城市、交通规划考量多,与民生接近的合作实例少。比如,在产、购、销方面,河北的2000多家再生资源企业,组成了一个严密的“走货”渠道,甚至在北京、天津等交通要道设置了取货渠道,以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仅从这一点上说,京津冀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圈合作,还有很多实际的工作要做,还有很多更具体的内容要填充。

  作为我国西北部地区物资出海,东北地区与中南、西南部地区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北京与河北省东、南、北的多座城市,都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联系,单靠设卡或抽查的办法限制河北违规塑料袋进入,显然极不现实。因此,必须在两个城市间选择一种协作机制,在考虑经济圈共同体整个环保效应的前提下采取统一措施。比如,可通过北京卖场和超市需要的各种设计精美的纸袋或无纺布袋,帮助河北相关市县利用产业升级,再返销回北京的卖场和超市。

  如果作为两个城市的不同政策,河北是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而北京是将其作为“淘汰产业”。那么,这种类型的环保合作,无论签订了多少备忘录都无法兑现,而“京津冀展开合作,共享环保生态成果”的号召也将落空。

  京津冀协作的近10年间,三省市的协作真正展开需要个案的突破。像今天发现的小小塑料袋,河北仅雄县就有75%的客户面向北京市场,其中很多为小作坊、小加工点。有些作坊甚至利用北京废弃和有毒的再生塑料来生产那些不合格的食品包装。如能从“入口”和“出口”同时把好关,一方面切断北京流出的加工资源;另一方面控制住河北不合格塑料袋的销售渠道,再加上这些城市在环保执法权上的信息通报制度,并适当考虑环保执法权的“跨境”执行。那么,受益的不仅是北京,河北的环保生产企业同样会在打假中逐步完成升级。

  一个好的区域合作典范,是由许多突破性的细节和尝试组成的。虽然三地的产业规划和城市发展定位有所不同,但在事关长远利益和国计民生的合作上,必须有一些创新机制,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点,三地政府部门应从民众关心的小事做起,比如,还可以利用国家认证标志,在网上实现三地的统一注册,让合格塑料袋都能打上QS标志。

  打破阻碍区域合作进程的,不一定是那些大的城市规划,也不一定是眼下很难兑现的现代化区域交通投资,而是捅破“窗户纸”的一个个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创新开关。只有真正打破各个城市的本位主义,在城市圈合作中融入更灵活的政策,包括环保财政补贴的跨城市支付,共同抵制违规塑料袋的统一目标,才能实现。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