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月5次工资”映射公共文化理性匮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评论:“一月5次工资”映射公共文化理性匮乏
2009年06月18日 14:19 来源: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资金管理混乱,某馆员在一个月内收到5次“工资”名义的资金达1.6万余元。据调查发现,闵行区图书馆内部设备较为陈旧,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低,知情人还透露该馆存在大单图书采购中的回扣问题。(6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前不久有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多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低于50%。国民图书阅读率虽然逐年走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缺乏读书的热情。周末假日去新华书店看看,一个个站着出神翻阅书籍的疲倦背影,就是一个明证。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当前这个喧嚣的消费时代,我们丧失了浓厚的读书大“气候”。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图书馆要么纷纷改建为咖啡厅、酒吧等娱乐经营性场所,要么是书籍陈旧不更新、环境恶劣,导致很多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冷冷清清没有读书的氛围。如今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被“踏破门槛”的火爆场面,就仿佛是一场梦境而已。缺乏文化的滋润,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会变得肤浅而非深刻,但公共图书馆的“没落”,却不代表公共财政对于这一领域的投入减少。

  事实上,公共财政对于图书馆的投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逐年增多。数据显示,仅2007年底,中央财政追加国家图书馆专项经费9300万元。而随着各级政府投入的增加,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在2007年快速推进。那么,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我想,上海闵行区图书馆“一月发5次工资”大抵就是答案之一。

  回过头来看,这家图书馆之所以“一月发5次工资”,公共财政之所以沦为行业管理者的利益蛋糕,其内部的管理混乱当然是重要因素,但与公共监督和监管的缺位也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公共管理对于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关注度日渐加强,可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却缺乏必要的公共文化理性,热衷于配置豪华的、能代表城市形象的“大剧院”,大众性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的“地位”越来越被忽略不计,尽管财政拨款还是按部就班,其社会性的文化功能属性却越来越退化。正因如此,图书馆就几乎沦为一个享受财政投入而很少提供公共服务、处在监管真空和公共文化盲点中的“事业单位”,这就为“一月发5次工资”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读书是公共权利之一,无论什么时候,公共图书馆都是保障公共文化权利的最佳载体。而保障公共文化权利,则是政府责任。履行这一责任,不是按照预算向图书馆拨拨款那么简单,还涉及管理、监督、资源配置、文化规划等多个层面的管理命题,缺一不可。倘若这个问题不解决,“一月发5次工资”的图书馆或许是个例,但绝不会是孤例。

  陈一舟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