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英大使: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 要早说话多说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驻英大使: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 要早说话多说话
2009年07月26日 16:08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众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

  她表示,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世界上没有国家是完美的,中国在当前发展阶段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该让外界不仅了解我们的成就,也能看到我们正视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公共外交需要早说话,让国际社会在第一时间听到中国的声音,及时了解到事态的真实情况,这就有利于外界形成客观平衡的看法;公共外交需要多说话,说明白话,凡是涉及中国的问题,都应该设法让中国的声音通达国际社会,并且要学习采用在不同语境中也能听懂的语言和表述来说话。

  “伴随中国的发展强大,维护和提升国际形象的任务会越来越重,公共外交的机遇和挑战也同步增多。”傅莹说。

  最近,傅莹到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演讲时,英国学生很肯定地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他们关心“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中国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强国崛起,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提问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比较有代表性。一项民调显示,80%的欧洲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她认为,外部世界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我们对自己国际地位的看法存在不小的落差。与英国比较,中国经济确有不少总量方面的数据超过英国,但是中国人均GDP只有英国的1/15。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与湖南省差不多,但GDP却是湖南省的17倍。英国属于后工业化社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90%,而中国60%多的人口是农民,残疾人数都超过英国的总人口。所以说,中国有着“既大又小、既强又弱”的基本国情,既有总量和增量的优势,也有人均和质量的弱势,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注定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这将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国情,量力而行。”她说。

  傅莹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和评论比较多,东西方之间似乎存在一堵无形的墙,这既有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因素,也有一些西方人的冷战成见和对中国快速发展不适应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缺乏了解。

  “我前后在两个西方国家常驻,感觉在西方关于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的信息比较少,不像在中国能够获得大量关于西方的信息。例如在中国的书店里有许多英文的原版书和译著,但在英国的书店里关于当代中国的书籍很少。在中国的学校课程里对英国的工业化、文学等都有介绍,而在英国关于中国的教材就很少。”

  傅莹认为,中国也需要向西方媒体和普通公众主动多做介绍。去年4月北京奥运火炬伦敦传递时,针对英国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傅莹在《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了文章,在英国引发了辩论,有不少人写信支持傅莹的观点。非洲一些国家的报纸也转载了这篇文章。“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说明国际社会是希望听到我们的声音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和运用机会。”她说。

  傅莹说,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台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着历史性变化。中国游客、留学生和公司遍及海外,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资源和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表态和立场受到重视。英国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一些专家和学者几乎在用望远镜、显微镜和放大镜对中国进行研究,中国发生的大事小事都容易成为国际新闻热点。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公共外交,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国情,让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更好地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

  她说,这些年,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垂范在先,驻外使、领馆也在努力开展公共外交,我们在海外的留学生、企业和工人以及游客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有朋友问西方是否就是要遏制中国,西方媒体是否成心抹黑中国,对他们开展公共外交是否有意义?傅莹回答,无疑总有人试图遏制和抹黑中国,确实很难改变这些人的思维和言行,但大多数西方人还是希望了解和接近中国,我们应该看到主流趋势,增强自信心。让我们都为此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记者李诗佳)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