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职工培训费误读背后隐藏着民生焦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西安晚报:职工培训费误读背后隐藏着民生焦虑
2009年08月09日 15:39 来源:西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针对媒体报道的“我国拟提取职工工资1.5%~2.5%作为培训经费”,人保部负责人进行澄清,表示其准确意思为从用人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利益中提取资金用于培训,不是从职工个人工资里扣钱。(8月8日《人民日报》)

  规定用人单位可提取职工工资1.5%~2.5%作为培训经费的信息引发了网友的高度关注,但是,人保部官员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并说“这不是一个新规定”。也就是说,《征求意见稿》中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是指从企业成本里面扣除,而不是从个人工资里面扣除。

  那么,为什么会引起误读呢?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因为公众的关注代表了一种社会情绪,或者说反映了公众的一种普遍心理。

  首先,必须看到的一个前提是,企业员工工资不能与企业效益增长同步,或者说涨幅小于效益增长,是一个事实,这有各种数字可以佐证,如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别为17%、16%和12%,与之相对的一个可比数据是,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左右。可以说,在这样的数据面前,误读就似乎不可避免了。

  其次,误读还在于公众话语权的孱弱。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员工,只能选择是否接受或终止劳动合同,而没有选择增长工资的话语权。尽管法律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双方享有平等的建议权、否决权和陈述权。但是,对普通劳动者来说,这只是权利画饼。由此诱发的忧虑情绪导致了误读。

  可以说,进入公共话语的误读显示了劳动者话语权旁落的无奈。毫无疑问,我们应当追求话语权的公平,以达成话语力量的均衡,让劳方和资方、强者和弱者都有适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权,否则利益关系就有面临失衡的危险。

  最后,误读源于民生焦虑。当下,我国将进入一个工资上涨的时间通道,这会部分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因此有学者担忧由此会带来就业机会减少和失业问题。可以说,这种担忧言过其实。事实上,工资上涨同时也会带来内需的增长,由此通过产品需求的扩张引发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但是,如果公众工资增长的部分又通过种种名目如培训费等被变相抵消或者被侵蚀,在笔者看来,这种工资增长就有可能成为海市蜃楼,并且,不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民生焦虑。因此,误读的背后隐藏着民生焦虑的社会背景。 (朱四倍)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