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卫星发射按钮操作手忆中国人完成"不可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东方红卫星发射按钮操作手忆中国人完成"不可能"
2009年08月13日 10:21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大事回放】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伏在地下指控室的潜望镜上,记者看见百米开外那经历了近40年风霜雨雪的发射塔架,依然如巨人般挺立。塔架前的大理石碑上刻着一行金色大字——“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

  环顾这间深埋在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当年使用过的仪表设备都已显得简陋和陈旧,只有刷写在墙面的毛主席语录依然鲜红:“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就是在这里,发射中队长张积华一声大喝:“点火!”操作手胡世祥随即按下了发射按钮。新中国激动人心的一页在山摇地动中掀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人昂首跨入了国际太空俱乐部。

  今年“八一”前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阳光明媚。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偶遇3位来自河南郑州的70多岁老人——张喜堂、刘守国和侯同来,他们是专程来老部队“探亲”的。说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事,时任警卫团营长的刘守国还记得当时报纸的标题——人造卫星游太空,全球响彻东方红。当年在测量站任技师的侯同来说:“我专门跑到主机房去听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觉着特自豪!”

  那确实是令全体中国人自豪的时刻。湘西、海南两个测控站,将接收到的卫星播放的“东方红”音乐信号录制成磁带,由专机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

  在全国各地,人们激动地仰望着太空,仔细寻找着那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许多在4月24日这天出生的婴儿,都被激动不已的父母不约而同地起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卫星”。

  当时的外电评论也很有意思。新加坡《民报》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

  为了这一天,中国航天人付出了艰辛努力。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严密封锁,新中国无法与外界进行科技交往。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率先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此后的几十年中,美、苏等大国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争,把人造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频频送上太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号召,激励着一代科技工作者发扬爱国主义、自力更生、大力协同、科学求是、努力攀登的精神,突破一项项技术,攻克一道道难关,终于建立起自己的研制、生产和试验体系,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中国航天事业蓝图。

  当年按下东方红卫星发射按钮的操作手胡世祥,如今已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的位置上退下来。谈及往事他笑声朗朗:当中国人在西北大漠里竖起第一座发射架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认为那是开玩笑;当中国人用运行速度只有每秒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程序时,洋专家又断言:不可能!但是,中国人就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回眸来时路,中国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力更生精神,凭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了世界航天大国行列。在新世纪,中国航天已形成3个系列9种型号的运载火箭;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卫星发射中心的综合发射能力不断增强;航天器测控实现了由陆地到海洋、由国内到国外、由海上测量到海上测控的飞跃,并独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网管多星”测控模式。

  正如胡世祥所说:中国航天人将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开发空间资源,为人类造福。(范炬炜)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