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取水失去来源 "塞上明珠"或成第二个罗布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过度取水失去来源 "塞上明珠"或成第二个罗布泊
2009年09月13日 10: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黄沙碧水成为红碱淖的独特景观。
红碱淖湿地上水鸟展翅高飞。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受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红碱淖水域面积正在逐年减小。专家认为,如果任此下去,这个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之一,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干涸,完全沙化为第二个罗布泊。

  水面以每年20厘米速度下降

  红碱淖又称红碱淖海子,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草原过渡地带,其周边被沙漠环绕,兼具沙漠和草原环境特征,被称为“塞上明珠”,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之一。

  红碱淖形成于1929年前后,随后水面迅速扩大,上世纪60年代,红碱淖水面达到10万亩,总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以蓝天白云、黄沙碧水为代表的塞外风光,与蒙汉两个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地域风情一起构成了红碱淖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地栖生物和水禽重要的栖息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停歇、越冬和繁殖地,具有很高的生态地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进入21世纪后,红碱淖水位明显跌落,近年来每年以2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面已缩小到7万亩左右。出生并长期工作在这里的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凤鸣告诉记者,过去红碱淖的平均水深保持在10米左右,现在只有5米了,总蓄水量则由5.5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3亿立方米。

  目前的红碱淖是世界濒危鸟类遗鸥最重要的繁殖与栖息地,全球90%的遗鸥集聚于此繁殖生息。世界知名鸟类专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何芬奇介绍,遗鸥原来主要在内蒙古的阿拉善湾海子生息繁衍,但近些年来因其生态恶化渐趋干涸,遗鸥遂转移到红碱淖落户,发展至今成鸟数量已达到8000余只。他不无忧虑地说:“十几年前的红碱淖,用60倍的望远镜都看不到对岸,如今肉眼就可以看到。如果红碱淖得不到很好保护,我想象不出遗鸥今后会落户何处。”

  上游水源被拦截是最大问题

  红碱淖的水源主要来自7条河流,即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的营盘河、拖河、蟒盖兔河和位于陕西神木的尔林兔河、木独石犁河、壕赖河、七卜素河,其中最主要的是营盘河、蟒盖兔河和壕赖河,而其中两条最大的支流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

  2005年,在距离红碱淖6公里处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境内开始建设扎萨克水库大坝,阻断了红碱淖最大的注水河——营盘河。2009年,蟒盖兔河又被截流并建造地下水库,这样使得红碱淖的两条主要补水河流都遭到了拦截。我国著名湿地生态专家、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说:“红碱淖属于国家级的重要湿地,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注水河流遭到拦截,严重影响了湖水的补充,影响了湖泊的自净能力。历史上因气候与人为因素干扰的罗布泊已干涸沦为荒漠,今天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红碱淖未来几十年内很可能完全干涸,难以摆脱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命运。”

  除了补充水源的减少,红碱淖还承受着因开矿而带来的环境污染。记者在环湖周边地区采访发现,有的焦化厂虽已关闭,但正作为储煤场使用。有的火电厂冒着黑色的浓烟,距离红碱淖3公里左右的煤矿和拦河坝也正在施工之中。

  遗鸥虽然选择了红碱淖,但是红碱淖周围的湿地情况近些年来也不容乐观。陕西省榆林市环境保护局总工薛鹏程说:“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周围有800多块湿地,到2000年下降为79个,现在数量仍在继续下降过程中。”

  建立跨省区协调机制势在必行

  为了改善红碱淖湿地的生态环境,神木县在周边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及封山禁牧等治理工程,通过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种植,红碱淖周边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60%。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占地38亩的松林休闲公园,完成了环湖公路绿化1170亩,环湖栽植红柳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5平方公里。

  为了有效地保护好遗鸥的繁殖地,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制订了严格的保护方案,对遗鸥的主要繁殖地红石岛开展全方位的观察监控,对遗鸥的主要觅食地进行了围栏,并在遗鸥繁殖季节派专人进行巡护。

  然而,由于补给水源被拦截的问题没有解决,红碱淖仍旧面临着终将干涸的命运。专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跨省区的协调机制,形成自然保护的合作区域,各行其责,达到政府间的合作共盈。也有专家提出,红碱淖湿地已经达到世界级湿地标准,应建立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统一管理和保护。

  陈克林也认为,在红碱淖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很好的选择,可以从法律上为保护红碱淖提供保障。他说:“红碱淖早已达到了国际湿地的标准,陕西与内蒙古可以进行跨区域的合作,国家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如今,是该行动的时候了,如果等遗鸥飞离红碱淖的那一天来再行动,那就太晚了。”(记者 杜峻晓 王乐文)

  (本栏照片均为汪 伟摄)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