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叶箱到风云三号 新中国天气预报迈向精细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百叶箱到风云三号 新中国天气预报迈向精细化
2009年09月22日 12:39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气象观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础。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我国气象观测手段已从传统的气象观测工具发展到使用气象卫星和超大型计算机,从微观气象研究走向宏观气象研究,再从宏观气象研究指导和影响微观气象研究,从目前气象情况的研究推断未来气象发展趋势,从长远的气象走势分析出发确定今后的规划及行动。目前,我国形成了国家、省、地三级组成的卫星遥感应用体系,除可接收利用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外,还可接收利用美国、日本、欧洲等多颗卫星资料。

  “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这是1872年,法国人在上海建立徐家汇观象台后所做的天气预报。

  “29日08时,天安门地区天空状况多云,气温16℃至17℃,相对湿度50%,风力不大,能见度较好。”——这是2009年8月28日16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首份“国庆标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建立在丰富而详尽的气象观测基础上的。旧中国的气象观测台站最初都是西方传教士、教会在租界内建立起来的,所谓气象台站不过是百叶箱中简单的水银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雨量计等等。之后虽然有了一些中国自己建的气象观测站点,但直至新中国成立,我国的气象观测状况与半个多世纪前比起来,依然没有多大改观。

  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我国的气象观测手段由人工气象站发展为自动气象遥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仪、移动应急观测车、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等,初步建立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地基:自动气象站全面接管

  8月28日16时,就在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首份“国庆标准”天气预报时,中国气象局大院里,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位于该点位自动气象站的实时观测数据:“温度27.4℃,湿度24%,气压1008.0hPa,风向东南,风速0.8m/s”,一两分钟后,湿度显示为23%,风速变为了1.3m/s。

  距这个户外显示屏几步之遥的国家气象中心大楼里,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像往常一样在值班,每一次重大活动——不论是奥运会还是神舟飞船发射,都需要他这个预报专家出马,参与会商,提供预报意见。当天晚上,在天安门广场将进行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的首次现场演练,气象预报是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乔林告诉记者,现在的天气预报简单来讲就是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Micaps(天气预报人机交互系统)系统为主要平台,综合应用各种气象信息和各种先进技术方法加上预报员的经验,最后制作出来的。

  “以前的天气预报可不是这样!听老一代天气预报员讲,以前地面观测站很少,而且大都是人工的,一天只有一两次数据采集,可依据的资料少,更没有利用数值模式计算得到的数值预报产品,预报起来十分困难。”乔林说。

  对于1987年参加工作的乔林来说,因为天气状况的实时捕捉能力增强,获得的气象资料更丰富多样化,数据处理更快更方便,对天气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由于数值预报系统的迅速发展和数值预报能力的提高,天气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度也就更高了。

  据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司长王晓云介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目前,全国已建成近3万个自动气象站,实现了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和地温等项目的自动化观测,观测数据的统计处理、编发电码、生成月年报表及信息传输等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此外还开展了5个国家气象观象台建设试点,建成了8个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站、98个太阳辐射站、30个大气成分站、7个大气本底站、157个酸雨观测站、29个沙尘暴监测站、1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和400座风能资源观测塔。

  遥测:练就雷达千里眼

  据人民网报道,今年国庆阅兵等许多重大活动都在室外举行,需要气象部门对当天某个具体位置,比如天安门、长安街沿线的能见度、风速风向、云量云高、温度和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精细化预报,气象部门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

  北京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认为,国庆庆典气象服务与奥运会开闭幕式天气预报相比,面临新的难关:“低云、云量、能见度预报,关系到阅兵效果,需要作出准确预报。但以往对低云我们几乎不做预报,这对气象部门是一个新课题。另外,10月北京进入初秋,容易出现低能见度天气,国庆气象服务对能见度预报的精确度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目前还有差距。”

  另据记者了解,气象部门还将借鉴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服务的成功经验,做好人工消减雨准备工作。

  然而,不论是局地灾害性天气警戒,还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甚或沿海台风路径预报等,都需要天气雷达的实时监测。这种地基遥测遥感业务能力,也在近30年中有了长足的提升。

  王晓云介绍说,我国天气雷达建设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起步,经历了模拟天气雷达、数字天气雷达到多普勒天气雷达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建成了以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数字化天气雷达为补充的全国天气雷达监测网,监测能力和范围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80年代初,我国就形成由51部各种型号雷达组成的天气雷达观测网,在局地灾害性天气警戒、沿海台风联防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1990年,建成了由55部S波段和C波段数字化天气雷达组成的全国天气雷达监测网,并开展了区域联防和数字拼图,在灾害性天气预警、短时预报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末,随着国际天气雷达技术发展和国家需求的增长,针对气象预测预报和气象预警服务对天气雷达监测提出的新需求,确定了发展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思路,制定了《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规划》。

  经过十年多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初步建成了由14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50多部数字化雷达构成的、覆盖全国重点地区的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双线偏振、相控阵、多基地、多波长等先进雷达探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探索,为未来发展天气雷达综合探测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9 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研制成功首台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并投入科研试用。随后,一些研究单位和企业相继研制成功了平流层风廓线雷达、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先后投入科学试验和业务试用。

  为适应国家公共安全对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的需求,从2005年起积极推进全国雷电监测网建设,现已建成由全国31个省级地闪监测系统、325个雷电监测站以及上海、北京、武汉总闪雷电监测系统构成的全国雷电综合监测网,提高了对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