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典现场:中国海军装备“五虎将”国庆受阅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庆典现场:中国海军装备“五虎将”国庆受阅
2009年10月01日 11: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十月一日电 题:中国海军装备“五虎将”国庆受阅

  记者 孙自法

  ○五式两栖步战车、可垂直发射新型舰空导弹、“鹰击”系列新型反舰导弹、新型岸舰导弹、“海空飞豹”歼击轰炸机,中国海军装备这“五虎将”一日依次列队通过北京天安门广场及上空,在新中国六十周年国庆阅兵盛典上接受检阅。

  由于受阅兵规模和舰艇不宜在国庆阅兵中展示的限制,中国海军作为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参加这次国庆阅兵的装备只是其主战装备一小部分,但都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并首次在国庆阅兵中亮相的新装备。受阅“五虎将”装备均是中国海军新一代主战装备,并已经形成规模作战能力。

  新型两栖步战车:作战能力大幅增强

  首次亮相的○五式两栖步战车,是中国海军陆战队新一代主战装备,其信息化程度较高,安装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夜视系统、一体化通讯系统等,车内作战人员能通过安装在车内的信息终端互通互联。同时,新型两栖步战车火力系统得到全面提升,装备了反坦克导弹、速射炮和高射机枪,能有效应对来自坦克和直升机的威胁。

  受阅的○五式两栖步战车的动力系统得到全面改进,行进速度、两栖登陆、兵力输送和作战半径等都得到显著提高,该新型两栖步战车装备部队后,标志着中国海军陆战队主战装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新型舰空导弹:可垂直发射 全面防空

  舰空导弹的主要使命是打击来袭的空中目标。这次接受检阅的“海红旗”系列舰空导弹有远程、中程两个型号,主要装备于中国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等大、中型水面舰艇,可担负舰艇编队的中远程区域防空任务。该新型防空导弹入列,全面提升了中国海军舰艇的防空作战能力。

  本次受阅的新型导弹武器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采用先进的垂直发射技术,配备有先进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多批次、多方向拦截来袭的空中目标,特别具有较强的拦截多目标和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的能力,并且反应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毁伤概率高,可根据舰艇的实际情况灵活配置火力。

  新型反舰导弹:全面具备精确打击能力

  参加这次阅兵的“鹰击”系列导弹是中远程反舰导弹,有舰对舰和空对舰两个型号,现已经全面装备中国海军的各型舰艇、潜艇和战机,标志着海军主战兵力已全面具备精确打击能力。

  受阅的“鹰击”系列这两型反舰导弹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射程远、威力大、突防能力强等特点。在近年来的实弹演习中,该新型反舰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得到充分检验,全面提升了中国海军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与以前的反舰导弹相比,首次亮相今年阅兵的新型反舰导弹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可进行全程航路规划,在光测、雷测、遥测、导航定位和安全控制等多个领域获得全面改进,新的网络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使得导弹发射反应时间更短、指示目标更快、捕捉目标能力更强、打击效果更好。

  新型岸舰导弹:可实施多方向饱和攻击

  机动岸舰导弹部队是中国海军岸防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封锁敌港口、基地及海上航线,打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船的使命任务。参加这次国庆阅兵的岸舰导弹装备,是对海上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新型武器,射程远、威力大,能有效规避障碍物、禁飞区、敌火力圈等,导弹可超低空掠海飞行,可对敌目标实施多方向饱和攻击。

  受阅的新型岸舰导弹实施机动化部署,可在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地实施快速机动、展开、发射和撤收,并可在野外实施导弹重复装填,短时间内能再次投入战斗,具有数字化程度高、目标指示实时、控制海域广、携弹数量多、机动性能好、持续作战能力强等特点。

  “海空飞豹”:能全天候完成作战任务

  这次参加阅兵的海军航空兵歼击轰炸机梯队被誉为“海空飞豹”,它与十年前阅兵时的“飞豹”战机相比,从外型上看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这已是中国海军的新一代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与以往的战机有很大不同。

  接受检阅的新型“飞豹”战机装备了先进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武器挂载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有大幅提高,可挂载空舰、空地、空空、反辐射导弹及激光制导炸弹、火箭弹、航空炸弹和电子干扰吊舱等武器设备,具有较强的对海、对地突击能力和空中自卫能力。

  参加这次国庆阅兵的海军航空兵空中梯队来自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的一个建制团,他们通过严格的训练,已具备远海超低空突防、导弹超视距攻击、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等作战能力,能够全天候完成各种作战任务。(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