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典聚焦:国庆阅兵十大武器装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庆典聚焦:国庆阅兵十大武器装备
2009年10月01日 11: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接受检阅的空警200军机飞过城市上空。 中新社发 汤彦俊 摄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多种新式武器接受检阅。图为参加国庆阅兵的歼10梯队日前训练的资料照片。 中新社发 谭超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十月一日电 题:国庆阅兵十大武器装备

  中新社记者

  新中国六十周年国庆阅兵参阅武器装备之多、之新、之全,均创下新中国阅兵史纪录。十大武器装备尤其受到关注。

  “空警2000”预警机

  中国空军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型预警机——空警2000和空警200今天联袂登场。这两款预警机均为中国自行研制。空警2000是一种大型、全天候、多传感器、高性能、多用途的空中预警与指挥控制飞机,是中国空军实现攻防兼备战略转型的标志性装备。空警200是轻型预警机。目前中国空军预警机已形成战斗力。

  长剑10巡航导弹和东风31甲核导弹

  第二炮兵参阅的五个导弹方队,均为首次亮相的新型主战装备。包括两种不同射程的地地常规导弹,一种常规陆基巡航导弹,一种核常兼备的地地中远程导弹,一种洲际战略核导弹,共计一百零八枚。其中,长剑10巡航导弹和代表中国核武器先进水平的东风31甲核导弹都是首次亮相。

  地空导弹和舰对空导弹

  除二炮外,陆、海、空军今年也有不少导弹参阅。陆军展示了反坦克导弹和刚列装的国产新型地空导弹。海军受阅的包括国产新型舰对空导弹、国产新型反舰导弹和某新型岸舰导弹。空军受阅装备是红9和红12两型国产新型地空导弹,代表着解放军地空导弹的最先进水平。

  歼10战机

  十五架歼10首次编队参阅。歼10是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三代轻型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和空对地攻击能力,其研制成功,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歼11是在世界经典第三代战斗机苏27基础上,中国自主研制、升级和改进的重型战斗机,在作战中担负空中拦截、对地突击、巡逻掩护等任务。

  99式主战坦克

  装备方阵中首个出场的“中国陆战王牌”——99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其综合性能在世界第三代坦克中位居前三。99式主战坦克配备有复杂的多层复合装甲,其正面可以抵御美俄及各强国现役的坦克炮弹和陶式等现役反坦克导弹。在其之后出场的96A式坦克,是目前中国解放军装备的主战坦克。

  05式两栖步战车

  首次亮相的05式两栖步战车是中国海军陆战队新一代主战装备。其信息化程度较高,安装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夜视系统、一体化通讯系统等,车内作战人员能通过安装在车内的信息终端互通互联。新型两栖步战车火力系统得到全面提升,装备了反坦克导弹、速射炮和高射机枪,能有效应对来自坦克和直升机的威胁。其装备部队后,标志着中海军陆战队主战装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新型“飞豹”战机

  此次参阅的海军航空兵歼轰7A歼击轰炸机梯队被称为“海空飞豹”。新“飞豹”与国庆五十周年阅兵时外型变化不大,但内在“大有乾坤”。其装备了先进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武器挂载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大幅提高,并可挂载空舰、空地、空空、反辐射导弹及激光制导炸弹、火箭弹、航空炸弹和电子干扰吊舱等武器设备,具有较强的对海、对地突击能力和空中自卫能力,是海军新一代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

  轰6H轰炸机

  轰6是中国在前苏联图-16的基础上仿制的高亚音轰炸机。自服役以来,该机就是中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轰6最初只能使用常规航空炸弹进行水平轰炸,但经过最新改进后,轰6H可搭载国产远程空舰导弹和机载巡航导弹,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直9WA型武装直升机

  九架直9WA型武装直升机首次组成“品”字形直升机梯队受阅。直9武装直升机是中国自行研制改装的第一代以反坦克为主的武装直升机,直9WA是其最新改进型之一。新型武直机换装了不穿透机舱的弯梁式器挂梁,与老型号的扁担式相比,具有挂弹多、拆卸方便的优点,并具有夜战能力。

  第五代火箭炮

  第五代火箭炮——国产某新型火箭炮是目前中国陆军最先进的火箭炮,其侦察系统、指挥系统和控制系统全部实现信息化。作为威力巨大的地面炮兵,火箭炮始终是中国炮兵的主战兵器,目前主要装备在陆军地炮部队和装甲兵部队。中国第一代火箭炮是苏制M-13火箭炮,即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