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外界对西藏的印象在两极间摇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通讯:“外界对西藏的印象在两极间摇摆”
2009年10月22日 01: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拉萨十月二十一日电 题:“外界对西藏的印象在两极间摇摆”

  ——专访纪录片《西藏一年》制片人、编导书云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因纪录片《西藏一年》而声名鹊起的旅英作家、独立制片人、编导书云女士本月十八日至二十日重返西藏,并来到纪录片的诞生地江孜,再续前缘。

  而在拉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凭借多年来对西藏的研究、《西藏一年》的拍摄经历和纪录片在国际社会引起的巨大反响,书云道出了一个重大命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目光看西藏?

  两极之间的摇摆

  西方关于西藏的纪录片为数不少,但大都集中于政论片或者少量的历史影像,而《西藏一年》有所不同。“这些故事不是说教,没有长篇大论,就是西藏人的生活、信仰和他们在改革大潮中面临的挑战、困惑。”书云说。

  以故事中的次旦法师为例。次旦法师被当地人称为“冰雹喇嘛”,据说他可以通过做法驱散冰雹,保证丰收。但是,现在的冰雹喇嘛“失业”了:江孜县政府给各乡买了防冰雹高射炮。在无可比拟的科学技术的面前,传统的咒语失去了力量,影片纪录了最后一代冰雹喇嘛演示做法驱冰雹的过程。

  纪录片叙述了主人公们真实的命运,包括三轮车夫拉巴的打工经历、藏族老板建藏的饭店改革、包工头仁青的命运变化、拉姆医生的困惑等,“这些都是藏族人真实的生活,而完全有别于外界对于西藏的理解”。

  “人们对西藏的了解在香格里拉和极端落后的两极之间摇摆。可是真正的西藏,跟人们想象的却不一样。这里既不是想象中的香格里拉,也不是等待拯救的蛮荒之地。它的独特让人心动和神往。”这是书云的自述。

  顽强并快乐地生活着

  《西藏一年》在海内外获得巨大反响之后,书云选择重回西藏,她希望了解当地人的观后感。但从江孜回来,她却又担忧起来。

  刚刚从江孜返回拉萨的书云,虽然感念于沿途平坦的公路方便了江孜人的交通出行,但凭借在江孜一年的经验,她担心秋去冬来的时候,江孜人即将面临一年中最艰难的生活。

  “冬天的江孜,茫茫大地,没有人烟,没有生机,大自然是多么的严酷,可是藏族人要在这里生活,而且要快乐地生活。”而只有这里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艰辛,而外来者很难体会。

  “外来的游客们选择在鲜花盛开和绿树成荫、阳光充裕,藏族人一年中生活最好的时候来,总是能看到阳光灿烂、蓝天白雪的时候来,看到的藏族人好像总是在过假期一样。可是他们艰苦的时候游客是看不到的,他们生活中面对的非常多的挑战,也看不到。”

  以主人公拉巴打工的遭遇为例。拉巴为了寻找就业的机会,希望能出去打工,但是能到哪里打工呢?出门打工要走很远的路,语言又不通,重重困难下,拉巴的打工经历屡屡以失败告终。而这些又怎能轻易为外人道?

  “不是政府不支持,而是环境实在太苛刻了。”书云说,要改变客观环境,谈何容易?

  官方不干预《西藏一年》的拍摄

  就传播手段和方法而言,书云认为,《西藏一年》和其他纪录片并无二致。“但是为什么能让西方那么多主流国家接受?”两点原因可能是关键。

  “我们自己的生活都不是完美的,如果我们非要说成是完美的,观众就不会相信了。同理,如果说西藏已经好到不需要进步了,那就不可思议了。”书云表示,摄制组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即:也许有的地方做得还不是很好,但我们愿意展示出来,欢迎中外观众提出各种意见。“当我们以这种真诚的心态面对世界,观众会给予我们很真诚的答案:我们和你们一样热爱西藏,我们关心西藏,我们看到了西藏真实的现状。”

  “要有一种特别坚韧的敬业精神,需要执着,这就是我们团队对西藏的热爱,还有团队中的藏族同胞倾心把他们的文化、信仰告诉世界。”

  让书云意外的是,《西藏一年》在拍摄和放映的全过程中,中国官方自始至终没有做过任何的干预,“一点干预也没有”。

  书云认为,“这既是他们(官方)的远见,也是他们的自信”。(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