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阶层由精英型到大众化 改变印证中国社会发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白领阶层由精英型到大众化 改变印证中国社会发展
2009年10月27日 09:47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如果时间回到十几年前,白领几乎就是在各大外商代表处上班,在屈指可数的几个高档写字楼出入,拿着远远高出同辈薪水的那一小群被视为“职场精英”的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白领群体也在迅速扩大,同时,它的外延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提及白领,更多的让人想到:焦虑、忙碌、压力、亚健康、心理失衡……

  从“神坛”走下的白领,褪去了昔日的光环,而这种变化也许仅仅是中国经济结构、社会阶层变化的一个折射,揭示的正是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阶层的重大变化。

  白领阶层:由精英型到大众化

  试想在原有的“正三角形”社会结构中,白领居于中间位置,自然感到无比的优势,然而在社会结构不断更新的当下,“三角形”变成了“洋葱头”,中间群体的人数急剧上升,白领那种“物以稀为贵”的绝对优势早已开始成为“昨日黄花”

  在中国职场,人们已习惯了用“领子”的颜色来划分不同的人群,领子的色彩诠释着职业新概念。蓝领是从事体力劳动,并要求穿制服的工人阶层,现在又分为锐蓝、普蓝和深蓝;粉领是在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灰领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职员;金领是职场中的高度精品阶层,拥有不凡的收入和权利;红领是政府公务人员。当然,所有的“领子”之中,最早、也是最频繁使用的就是“白领”。

  事实上,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是白领,似乎没有人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一想到白领,我们总可以用这样一些形容来表征这个群体的存在: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不用像蓝领和灰领那样从事体力性工作,但没有金领那么多金;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公德意识与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所以,朱德庸漫画笔下的白领是这样的:“年轻、不甘寂寞,在鳞次栉比的水泥楼群间,追逐金钱、爱情和流行……他们尽可能的为自己而活。”

  表面光鲜背后是落寞和委屈

  曾几何时,白领是个时髦而拉风的词汇。白领阶层除了指代一定的收入概念之外,其实也涵盖了一定的声望、文化、发展和生活概念,也就是除了经济资源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源和生活品位。《格调》作家保罗·福塞尔强调,CLASS在英语中既有阶级、阶层和等级的意思,也涵盖格调和品味的意思。今天的中国,正好处于这样一种新阶层的十字路口,人们的阶层观念急速的变化且更新。

  这些新兴的白领阶层大都生于70年代或80年代,他们在和平且安定的年代中成长起来,他们大都有好的教育背景,工作中也是精力充沛、奋不顾身,在生活中似乎也游刃有余,即使那些刚刚毕业的白领,天天挤地铁,但也要西装笔挺、满嘴跑英文单词。他们消费观念前卫,没有太多的顾虑,所以他们敢于做“月光一族”,也敢于一掷千金的进行那些显示自己阶层格调的消费活动。他们追求时尚,享受生活,也绝不亏待自己。随着经济地位的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越来越认识和肯定自我的价值,希望自己活得精彩,所以他们在积极工作的同时也在尽情的享受生活。于是一夜之间,适合白领阶层的新兴事物纷纷出炉,从白领公寓、精装小户型,到星巴克、兰桂坊,无一不在打着迎合“白领消费”的金子招牌。

  然而看似光鲜的背后,白领们越来越多的感到落寞和委屈。看似物质生活生活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仿佛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物质社会”生活,而白领对生活和工作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凸显,内心焦虑不安,摆脱不了压抑和不满的情绪。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压力过大;自己随波逐流变成“房奴”“车奴”和“卡奴”;缺乏足够的休息时间;内心因竞争的加剧而无时无刻不紧张和担心;工作节奏快,无暇顾及友谊与情感的需要;希望生儿育女,又担心职位被新人抢走;高薪的职业永远不是长期的饭票,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又要开始努力找工作。更有一些、顶着“白领”光环的年轻人抱怨自己既然已经是白领,为何还要挤公车上班、合租房子生存、午间用餐找盒饭、请人吃饭去大排档……。

  最让白领们难以接受的是,伴随着经济危机的来袭和大学扩招的浪潮,白领这一词汇依然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开始失去了其原有的光环和魅力。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白领阶层在逐渐扩大,随着人们的经济收入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财富的累积式增加,白领的优势越来越少,社会地位开始“去精英化”,甚至有人打出“城市新贫族”的称号。

  阶层的改变印证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

  事实上,理智的来看,从宏观的社会结构上看,白领由“精英化”到“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社会的流动机制从以往的子承父业的“先赋型”演变成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社会地位的“自致型”,在一个多元、开放型的社会成长过程中,新兴的阶层逐渐出现并扩大。建国之初,我们认为社会最多的阶层是工人和农民,如今白领阶层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阶层代名词,阶层的改变印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蓬勃的发展。

  社会学家陆学艺说,中国社会的结构总体呈现洋葱型。也是就说中产阶级在不断变大,白领就隶属这一群体之中。当然,这一群体从人数到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之中,白领阶层所出现的由“精英型群体”到“大众化群体”的转变也成为中国社会结构洋葱型“中间段”不断扩大的表征显现。事实上,中间阶层的变大是一个必然而进步的变化,说明社会结构在逐渐趋于高级化,向上的社会流动越来越多,人口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才会展现一种活力特征。试想在原有的“正三角形”社会结构中,白领居于中间位置,自然感到无比的优势,因为底层有众多不如自己的群体存在。然而在社会结构不断更新的当下,“三角形”变成了“洋葱头”,中间群体的人数急剧上升,白领那种“物以稀为贵”的绝对优势早已开始成为“昨日黄花”。

  心态变化折射了社会转型的加速

  白领阶层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尽快适应外界的急剧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速,或者说当一个社会正在急剧转型,这时不仅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心态问题也大量凸显。我们目前的状态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调整加深,急剧的社会变迁中,白领心态的变化只是小小的一个折射。这种过快的发展速度、精英阶层的迅速的财富积累,以及社会变迁的加剧都与人们心理适应性尚未调整相互作用,因而白领们会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中感到社会竞争加剧所带来的压力感、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分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发的失衡感,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冲突造成的困惑感和人际交往与社会支持下降所形成的归属感降低,幸福感下降。所有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尚未成熟、有待坚韧的心灵在面临巨大的变革过程中的不适与迷惘。和谐的社会首先体现在人心态的和谐和对于自我的悦纳,在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白领们适时地补充知识能量、心理能量和精神能量是抚慰心理、释放压力、应对风险的关键。(管 健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