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网络词语的社会心理映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工人日报:网络词语的社会心理映射
2009年11月06日 13:31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语言是记录和表达思维的工具。在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最能反映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网络词语从一开始出现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多元性。可以说,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际工具,记录了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就不难解释,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对外发布2008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并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一书,成为话题焦点。该报告称,中国语言生活呈现出健康有序、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2008年度产生新词语359条,“山寨”、“三聚氰胺”、“堰塞湖”位列新词语使用频次三甲。

  网络词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笔者以为,网络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的窗口,网民的表现欲、想象力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信息交流中得到表现,他们对网络词语的创造曲折地表达了对社会与人生的一般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词语才形成不同于传统词汇的鲜明个性,诞生了许多有趣味性的,富于表现力的词汇。笔者以为,网络词语可以折射出特定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如“山寨”、“三聚氰胺”、“堰塞湖”等。

  当然,网络词语不乏游戏的成分在内。20世纪上半期,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的概念。语言游戏是人类生活实践的一部分,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人们语言游戏的理想家园,是人们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场所。出于一种游戏意识,网络语言很好地表达了大众的心声,甚至通过一定的“扭曲”,达到了传统词汇所不具有的诙谐或讽刺效果。如“飞鸟”、菜鸟”、“骨灰级网民”等。

  就笔者的观点,更重要的是网络语言呈现了针砭时弊和反讽的意味。对于社会中不良现象和不平事情,网民通过词汇表达出了强烈的否定意识和批判心理。“史上……最牛”的出现就是表征。在笔者看来,网友对“腐败”的巧妙移用,更能说明网络词语对现实的针砭。“腐败”的本意不用多说,但是,在时下的网络语言中,却被借用为“吃饭”、“聚餐”,这不能不说是对社会现实不合理现象的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更是对官德下降的贬斥。其他的还有“钱途”、“一心向钱看”等。其中蕴涵的社会心理,恐怕就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所能表达的,正因为如此,跳出网络词语看社会,通过网络词语管窥世态,或是社会管理者的一个课题。

  一个社会流行的新词语可以清晰地洞悉当时社会发展的脉络。对网络词语来说,也不例外。语言作为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它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有绝对的依附性,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的发展又有应变性。网络词语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明证,也是社会心理的映射。(舒 锋)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