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农民工有机会“回乡做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让更多农民工有机会“回乡做官”
2009年11月09日 02:51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1月6日,四川遂宁市委组织部网站刊登公告,拟从遂宁籍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中,定向公开选拔3个副科职领导干部。遂宁市委组织部部长雷世界表示,面向农民工定向公选,并且让农民工当上县级政府部门的副局长、副镇长,在全国还是头一回。(11月8日《华西都市报》)很快,这则消息开始以“农民工,你的老家喊你回家做官”这种“贾君鹏”式的时兴方式在网上流行,并且引来跟帖无数。

  反对者认为,这只是一次权力的秀场。有人怀疑其公正性:面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既然严格的笔试可能不适合这一群体,谁来鉴别“能人”、“有实力的人”?向农民工定向取材,非农民工阶层是不是有意见?诸如此类。

  赞成者则相信,面向农民工定向公选且让农民工当上县级政府部门领导,在全国堪称“第一个吃螃蟹”,其启蒙意义和探路价值不言而喻。事实上,面向优秀村干部公选乡镇领导干部,已经是不少地方政府组织部门的实际做法。而优秀村干部和农民工的区别,只在于前者长期在农村生活,后者主要在城市打拼。

  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不无道理。其实,“农民工可以回家做官”问题的提出,正是中国走向开放社会的一个细节。即,不同阶层的人,不像过去抱着一个身份过一辈子。通过努力,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改变自己的身份,或者说可以获得其他上升通道。而且,因为社会的繁荣,每个人都有机会同时拥有几个身份。那些在城里闯出事业的务工者,其身份显然不只是“农民工”那么简单。

  透过这则新闻,不难发现正在浮现的时代深意:

  其一是在制度上探索人尽其才。早在上世纪初,就有热衷乡村建设的人感慨:“炭在中国,只是供蒸饭燃烧之用;而在欧美,炭的使用方法很多,如可作蒸汽之用,可供化学之用,使用方法可达七八十种之多。”为什么同样是炭,在中国用途这么少,在外国用法却很多?由物及人,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尽其用的制度。

  如遂宁市委组织部部长雷世界所说,“外出务工农民多是中青年人、有一定文化、胆略、能力的人,这恰恰是农村的人才”。回想三十多年来那些洗脚上岸的农民,做推销、建工厂,此言不虚。既然农民工能在城里闯出一番天地,倘使他们有心建设乡村,为什么不给他们机会?公允而论,那些有魄力和远见,又有地利与人和之便的农民工“回乡做官”,其作为当会超过大学生村官。

  其二是农村外出人口开始回流。身处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作为大后方已经支付了巨额成本。也正是因这种单向流动,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包括志愿者、NGO、大学生村官等,纷纷加入到乡村建设的行列,并且呼吁以国家之力扶持农民,反哺农业。而农民工被召唤着“回乡做官”,也是改变这种单向流动的一个重要信号。

  颇为神似的是,开放的中国让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回流中国,开放的乡村也让越来越多的农家子弟重回农村。若是能从这个角度,思量因城市化而变得空心与荒芜的农村,就不难理解,无论是对单纯的乡村建设,还是对基层民主的培育,让农民工有机会“回乡做官”,都是有希望的好事情。就此而言,积极探索让乡村人才回流的模式,就不该只是遂宁独此一家。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