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10多位感染丙肝病毒患者:最大伤害是心理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霍山10多位感染丙肝病毒患者:最大伤害是心理上
2009年12月12日 04: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霍山县医院血透室感染上丙肝病毒的孙志龙在他出租屋内。 记者 田国垒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见到孙志龙时,他刚接受完长达4个多小时的血液透析,一个人蹲在六安市立医院门诊楼前的花坛边抽烟。

  孙志龙是28位在安徽省霍山县医院血液透析室感染上丙肝病毒的尿毒症患者之一。12月9日,孙志龙长期透析的地方——霍山县医院血液透析室被卫生部、安徽省卫生厅联合组成的调查组勒令关闭整顿。第二天,他和10多位“病友”一起,被霍山县医院安排的车送到六安市立医院进行例行的血液透析。

  孙志龙习惯称和他一样患有尿毒症的病人为“病友”。虽亲眼看见过“病友”一躺到透析床上就再也没有起来,但他仍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感觉温馨一点”。

  如今,他和众多“病友”一同感染了丙肝病毒,这让本身就感觉很自卑的他们“雪上加霜,连死的心都有了”。

  “这对我们的心理伤害太大了”

  身高刚过1.6米的孙志龙面黄肌瘦,现在体重刚过50公斤。“我以前不是这样的,当过兵,身体一直都很健硕。”但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血液透析后,孙志龙的体重直降40多斤。他说:“都是尿毒症惹的祸。”

  去年10月的一天,孙志龙被查出“尿毒症晚期”。从此,原本红红火火的孙家就彻底变了。

  查出病情后,摆在孙志龙前面的路有两条:换肾或者靠透析维持生命。由于缺钱,孙志龙选择了后者。

  孙志龙的家在霍山县上土市镇,离县城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应付每隔两天一次的透析,今年2月,孙志龙关掉了自家经营的小酒店,和妻子一起租住在霍山县医院附近的一间小屋里。

  虽然出门在外,但孙志龙称自己能在这个小屋里找到温暖,因为租住在院子里的人都患有尿毒症,而且都靠在霍山县医院血液透析室接受透析维持生命。做一次透析的费用是340元。

  “如果不是儿子还没结婚,我早就想自行了结,不愿再拖累家人了。”长期的血液透析已把孙志龙折磨得痛苦不堪。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另外一场病患悄悄地附上了孙志龙和“病友”们的身体。

  今年10月,孙志龙开始经常感到胸闷气短、口舌干燥。起初他以为是透析引起的不适,但在妻子的坚持下,孙志龙还是到六安市中医院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让孙志龙十分不安,他被告知感染上了丙肝病毒。“尿毒症本身就很难治愈,透析让我快痛苦死了,现在又染上了丙肝,这不是雪上加霜嘛!”孙志龙说。

  感染丙肝病毒让孙志龙无比郁闷。在之后一次透析时,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病友”程海军。程海军的反应让孙志龙吃惊,“海军说他前一段时间去霍山县中医院做了检查,也被告知感染上了丙肝。”

  这时,两人开始怀疑是在霍山县医院血液透析室做透析时感染上的丙肝病毒。“我们动员其他病友去检查,一检查才发现又有十多人感染了丙肝。”孙志龙说。

  之后,有几位病人不放心,又到合肥市的一家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他们体内的RNA指数和转氨酶含量都严重超标。

  他们开始正式把怀疑的矛头指向霍山县医院血液透析室。

  但该院血液透析室的医生答复说,不能说是医院的责任,并称丙肝没有什么危险,不用治疗。

  在霍山县医院血液透析室经常性接受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长的超过3年,短的只有4个月。

  他们认为,丙肝病毒可能早就在他们中间传染开了,但如果不是这次无意间发现的话,这个事情还不会有人提起。

  转氨酶和病毒数严重超标、心里烧得慌、口干舌燥的患者开始自行购买护肝的药品。一位程姓患者一个月就花去2400多元,“只是保护,治标不治本。医院也没有给我们相应的治疗。”

  其实,感染上丙肝病毒,对这些本来就身患不治之症的人来说,最大的伤害是心理上的。

  一位患者的妻子指着坐在角落里的一位老者说,“他刚得尿毒症那段时间一直闷闷不乐,透析一段时间后身体稍微有了好转,他的心情也好多了。但知道自己感染上丙肝后,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一位年轻患者说,“本身患上了尿毒症就很自卑,现在又得了丙肝,更觉得抬不起头了。”

  霍山县医院血液透析室接受透析治疗的病人感染丙肝病毒的消息被当地电视台报道后,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别人只知道这个病有传染,但知道得不是很详细,他们就说谁在霍山县医院做过透析,感觉路上的熟人都在避着我走,去邻居家串门都不怎么受欢迎了,这对我们的家庭,对我们个人的心理伤害太大了。”一位李姓患者说。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哭着说,“我最担心的就是我4岁的孙子被感染了。”这位老人的儿子和孙子吃住都在一起,而他的儿子这次被检查出感染上了丙肝病毒。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