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征收路桥费饱受争议 遭遇部分车主软抵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兰州征收路桥费饱受争议 遭遇部分车主软抵制
2009年12月14日 07: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路桥费到底该缴还是不缴?眼下,这是绝大多数兰州车主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兰州,一项饱受争议的收费政策正在陷入自它诞生以来最大的尴尬。那么,为何民意不买账?

  路桥费违背民意?

  11月28日,近百辆私家车在兰州市区主要路段上演“自驾游事件”,表达他们对这项政策的“不满”。

  “我们是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拥有博士文凭的私家车主郭达说。当时,参加“自驾游”的私家车车身上均张贴了“路桥费违背民意”的标志。

  事件的背景要追溯到2007年11月1日。这一天,由甘肃省政府批准的兰州市“贷款建设路桥车辆通行费”(简称路桥费)开始征收,试收费期两年。

  两年后,兰州市路桥费曾出现一段10天的短暂“真空期”——进入兰州的车辆可以不再缴纳路桥费。这一度让兰州私家车主们看到了希望。但旋即爆出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兰州市收取路桥车辆通行费,且收费期限为20年,减掉此前两年试行期,还要继续征收18年的消息。

  记者从《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兰州市收取路桥车辆通行费的批复》》(甘政函[2009]94号)中获悉:兰州市将设置岸门、晏家坪、沙井驿、大沙坪、徐家山、东岗(含东金公路副站)7个收费站,对过往车辆收取车辆通行费。

  办法明确规定,凡兰州市区和过往经省政府批准设置收费站的机动车辆,除对城市公交车、市区出租车、农用车、城市环卫清洁车等有关车辆予以免征外,一律缴纳“路桥费”。

  办法同时指出,兰州将采取年票、月票、次票相结合的收费方式具体进行征收。主城四区的车辆按年度缴纳,下辖三个县和红古区及过往兰州市区机动车辆按次缴纳车辆通行费,也可自主选择按年或按月缴纳。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在郭达的记忆中,这是兰州市民第一次集体理性地表达民意。当天,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是一场传统执政理念与成长的公民社会的交锋。这一天,兰州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为了自己的权利,为了自己的城市……”

  12月3日,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王俊东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此回应说,“市民以适当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是正常的。通过媒体的报道后,一些网友和专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市民也掌握了这些信息和观点。他们当然是期望从自己的腰包里少掏点钱。有些人抱着侥幸心理,想通过媒体呼吁,把这个停下来。”

  路桥费年票收入逐年递减

  和大多数兰州车主一样,郭达也选择了观望。

  对这笔路桥费,这辆奇瑞轿车的主人拒绝缴纳,尽管他完全可以承受,但他认为“为啥要缴?要缴得明明白白”。

  廖辉同样不打算缴。作为一家城市快递公司的老板,他的理由是,“一年365天不出一趟兰州城,凭啥要缴?亏得慌。”廖辉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兰州市制定的货车载重1吨以内收取年票500元的收费标准,他将要在此后漫长的18年间,累计上缴路桥费近1万元。廖辉的这辆长安三星微货车出厂价仅为3.35万元,将在15年后报废,还等不到这项制度的终结。

  沸沸扬扬的兰州路桥费之争,也波及到很多兰州市民购买新车的心情。年轻的大学老师王芳,已经打算推迟她的购车计划。

  刚生完孩子的王芳,本想打算购买新车代步。但因为路桥费的征收,买了车,她就不得不付出一笔额外的开支,“想提高一下生活的质量,但要付出的成本太高”。

  她甚至担忧,即使维持目前的生活质量,付出的成本也将会增加。“兰州市是产品输入型城市,路桥费的征收,必将增加蔬菜等生活必需品运输的成本,而这笔运输成本必然将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王芳说。

  在兰州,路桥费的征收遭到了车主的“软抵制”,不少车主选择了拒缴路桥费。

  郭达决定,如果兰州市强行征收路桥费,他将把车牌转籍到临近的市州,选择出城交次票的方式,表达他的不满。尽管,这样会给他带来诸多不便。

  采访中,不少车主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甚至担忧,“这可能给兰州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自2007年11月征收开始,来自年票的收入正逐年递减。兰州市贷款建设路桥车辆通行费收费管理处办公室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的数据表明:2007年,兰州市征收路桥费年票收入7102万元,次票收入568万元;2008年,年票5581万元,次票4555万元;2009年截至10月31日,年票收入2408万元,次票收入4720万元。

  “征收率不太高。”兰州市贷款建设路桥车辆通行费收费管理处一位负责人私下向记者坦承。12月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本报记者曾就这个问题提问,但没有得到正面回应。

  兰州市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31日,兰州通过征收路桥费累计取得收入2.52亿元。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