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连续11年干旱 人口增长过快致缺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已连续11年干旱 人口增长过快致缺水
2009年12月17日 09:25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连续11年干旱的北京已成为严重缺水的城市。

  除了降雨少,人口增长过快也是诱因之一。

  虽然政府采用了多项措施保障北京正常供水,但原定于2010年到京的“长江水”推迟到2014年,这对北京今后四年的用水将是巨大的挑战。

  在北京很多小区,不少家庭已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纷纷用上了节水设施,有些甚至已在社区推广。

  而北京也正酝酿节水奖励办法的立法工作,新的节水奖励办法之一将考虑采用资金方式进行奖励。

  连续11年干旱

  拧开的水龙头再也掉不出一滴水。下一次有水,是3天后。

  在门头沟清水镇龙王村,每3天向村民供一次水,每次6小时。

  从今年6月开始,村里每天雇车到7公里外的梁家铺村拉水,然后注入本村那口水位不断下降的井里。

  65岁的村民于广海每天只洗一次脸。那是在临睡前,干完一天活的他会舀上一盆水,先洗脸,然后擦身子,接着洗脚。洗脚水最后倒进了猪圈。

  他的4个儿女全都搬走了,只剩下他和老伴、岳父留守村里。“10天半个月不能洗澡,年轻人都受不了。”他说。

  “不洗澡,那可受不了。”家住雍和宫附近的小闫每天都要洗澡,每次约1个小时。面对父母“太费水”的唠叨,她不以为然。

  父母在洗脸池的下水管放了个水盆,接废水冲马桶。“我从来没有意识去端那盆水,直接用水箱的水冲了。”对于父母的节约用水,小闫有些不解。

  她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从没感觉到用水有什么困难。再说,省那点水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这还真能解决不小的问题。”住在东花市的退休工程师李立功老人说的是自己发明的“家用自动节水装置”。

  该装置其实是在洗手盆下面装一个储水箱,用水管让它与马桶的冲水箱相连接。

  老人算过账,用了节水装置后,家里每月用水从10吨降到了3吨左右。

  对于于广海、小闫、李立功来说,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他们尽管处境不同,但都不得不面对同样一个事实———北京缺水。

  自1999年以来,北京已连续11年干旱。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48毫米,比多年平均量585毫米少了23%。

  还有其他的数据刺痛着北京这个干渴的城市。

  占全市地表供水90%的密云水库水体面积与去年相比减小了近5平方公里。

  门头沟、延庆等区县共有21个村、3991人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其中就包括门头沟清水镇龙王村。

  延庆、怀柔、房山、昌平等4个区县反映农作物受到旱情影响,面积约30万亩……

  人口增长太快致缺水

  11月的前半个月,提前来到的三场雪让北京变得“湿意十足”。但随后30多天滴水未下,让这三场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并不只有今年雨水少。”戴育华说,北京水资源主要靠境内和上游流域的自然降雨。自1999年以来,除去2008年的600多毫米降雨量,其余10年的降雨量都比多年平均量少了130毫米,“也就是说北京10年少降了200多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20个密云水库的蓄水量。

  戴育华说,北京降雨量最丰盛的时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北京降雨量平均是585毫米,降水总量每年近100亿立方米。

  据他介绍,100亿立方米的水落到地上后,除去蒸发消耗掉的约有37亿立方米可以利用,北京目前有1700多万常住人口,折算下来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00多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10。

  而按联合国的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于500立方米的就属于重度缺水地区。

  在戴育华看来,除了降雨量少,北京缺水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

  他说,降雨量永远是这么多,即使不在干旱年份,北京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无法承载1700多万人口的日常消耗,“同样是这么多水,过去只有400万人口消耗。”

  保障供水“开源节流”

  尽管北京缺水,但很多城区市民并没有感觉到缺水带来的影响。

  “这是因为市里在解决城市供水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水资源处工作了6年的戴育华记得,在这轮干旱之前,北京年用水量已达到40亿立方米。干旱的这11年,北京通过各种节水措施,让现在的年总用水量稳定在35亿左右。

  农业、工业曾是费水大户,戴育华说,通过节水设施的改造建设,农业用水从之前的20多亿降为现在的12亿立方米,其中包括3亿再生水。工业用水也由之前的10多亿降到4亿立方米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35亿年总用水量中,有6亿立方米的再生水。戴育华说,北京将再生水纳入到水资源的配置中是从2003年开始的,“这也是一个解决北京水源紧缺的很好措施。”

  据北京排水集团副总经理蒋勇介绍,北京还投资近50亿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推广再生水循环利用。改造后的出水将用于河湖补水、绿地浇灌、工业循环用水及市政杂用等。

  2012年,9座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完成后,每年8亿立方米的污水将转化成高品质再生水被利用,每年可节约同等量的清洁水源。按每立方米再生水1元计算,8亿立方米再生水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费20多亿元。

  除了节流,还得开源。

  去年,北京向河北借调了3亿立方米水进京,这批“河北水”今年8月份已经用完。

  2003年,北京在怀柔、房山等地区建设了4个应急水源地集中抽地下水,每年为城区提供2亿多立方米水。

  针对山区人畜饮水难的情况,政府将帮其另辟水源地。

  虽然政府采用多项措施保障正常供水,但戴育华坦承,在城市和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现在压力最大的还是水源问题。原定2010年到京的“长江水”推迟到2014年,这对北京今后四年的用水是个巨大的挑战。

  “靠天,还得靠自己”

  月初,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水价调整听证公告,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接受采访时表示,水价调整目的是加大全社会节水意识。

  “不节水只会加剧矛盾。”戴育华说,2014年南水北调只给北京解决10亿立方米水,不可能完全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除了靠天,还得靠自己。”

  戴育华表示,北京对农业、工业用水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在对待居民用水上则只能靠宣传节水意识。

  事实上,在北京缺水的背景下,占城市用水54%的居民用水存在着不少隐性的浪费。目前,城区居民每户月均用水量在8吨左右。北京市节水办调查发现,北京居民生活用水严重超标,月用水超8吨的用户占总用户的50%至80%。

  对于水价调整,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价格协会常务理事许光建曾表示,对政府来说,如果不提高水价,通过财政也能进行补贴,可消费者就不会深切感受到水资源的稀缺性。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其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谈节水的文章甚至还招来一片骂声。

  在这篇“奢侈的一日一浴”文章中,他在最后写到,节水非常容易,就是一条,凡北京居民和在北京工作的人及其家属,每月享有免费水1-2吨,此额度以上的用水,一概每吨100元。

  郑也夫认为,只有价格才会让每个人真切地感知该物的贵贱。而国内的节水失败就在于水价太低,大家没兴趣节水。

  事实上,在北京很多小区,不少家庭已意识到水资源的匮乏,纷纷用上了节水设施,有些甚至已在社区推广。

  今后,节水者还有望获得政府的资金奖励。

  在“2009年北京市节约用水大会”上,北京市节水办主任刘红表示,今年将启动节水奖励办法的立法工作,明年出台正式文件。新的节水奖励办法之一将考虑采用资金方式进行奖励。本报记者 杜丁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