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海地维和队员:地震后每天只睡2到4小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赴海地维和队员:地震后每天只睡2到4小时
2010年01月28日 09: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月26日晚22时、27日上午10时,本报(中国青年报)记者两次连线了来自云南的中国第八批赴海地维和防暴队队员田江。由于维和队员每天工作量大、任务紧迫,加之余震不断影响通讯,30多分钟的采访分两次才完成。

  中国青年报:目前你每天具体的工作有哪些?中国救援队具体做什么工作?

  田江:目前我们主要的任务是武装巡逻、设点查车、定点驻守和抓捕、还有国际救援组织发放食品时的现场保卫工作。救援队是在太子港市的联海团总部现场、中心城区、家乐福地区、太阳城地区搜救,寻找最后可能生还的群众。

  中国青年报:你们每天有几小时睡眠?

  田江:我们平时是工作16小时休息32小时,但1月12日地震后直到19日,基本上每天只休息2到4小时,其中有两天才休息2小时左右。工作比较辛苦,但是看见外面灾民无助的眼神我就很难睡下,我们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他们。

  中国青年报:回营地睡吗?

  田江:目前余震还是很多,仅今天余震就有4次。为了保证安全,现阶段我们都住在营外的帐篷里面。

  中国青年报:现在住在哪里?驻地危险系数大吗?

  田江:我们现在的营地是个厂房,外面就是太子港最好的公路——迎宾大道。这里每天车辆行人很多,距离我们营地500米就有一个救援物资发放点。有时晚上营地周边会传来枪声,昨天(海地时间1月25日——记者注)就传来了3次。而且时常出现的哄抢打架场面使得救援难度加大,再加上部分囚犯在地震中越狱,更增加了救援的危险系数。

  中国青年报:现在你们每天吃什么?祖国送过去的食品吃上了吗?

  田江:现在我们的饮食基本上由联海团提供,部分是国内空运来的。伙食比较好,有菜有汤,足够保证我们完成救援任务。

  中国青年报:现在给灾民发放物资的时候,你们遇到过打砸抢等危险情况吗?

  田江:这里灾民数量巨大,而且又饥又渴,但很多物资因当地政府组织不力,在机场发放不出去。各处物资发放时灾民都生怕自己拿不到物资,造成了一些拥挤哄抢的情况,但是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在我们的发放点,还没有遇到过哄抢。

  中国青年报:救援队现在多少人用于自救保卫,多少人用于救助海地灾民?现在最希望国内为你们提供哪些支持?

  田江: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救助海地灾民,所以,我们救援队的成员只要自己没有身体问题就都会全力投入到救灾中,同时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物力、人力投入到对海地灾民的援助上。相对来说我们自身的困难不值一提,再苦再累我们都能够克服。

  中国青年报:我国救援队、防暴队已经救治的2500多名海地伤员现在安排在哪里了?后续物资够吗?

  田江:救治的2500多名伤员基本上安排在总理府、总统府等地方。后续物资足够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青年报:有报道说此前海地的灾民安置点附近“路边有来不及处理的尸体,腐败的垃圾遍地都是”,现在情况怎样?有传染病流行吗?对救援队来说有危险吗?

  田江:到目前,已经基本看不到这类情况了。

  但因为太子港大多数的医院都在地震中倒塌了,大量医务人员丧生,大量的尸体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大量的灾民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再加上海地很炎热,使得大量伤员的伤口感染,疟疾、霍乱、丝虫病等传染病开始流行,灾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青年报:在国际关系上,海地是没有和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有人说中国救援队、防暴队正冒着生命危险为一个“无关”的国家奉献,你对此怎么想?

  田江:虽然海地没有和我国正式建交,但是我国是“五常”(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记者注)之一,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以在灾难面前我们要不分你我,不分国别。灾难无情人有情,我们多加一把力,多工作一分钟就可能多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中国青年报:在这些天的救援工作中,哪些事情令你印象深刻?

  田江:尽管在这些天的救援工作中,队员们每天才休息几小时,但只要有命令,再苦再累都能执行。可有些累不垮的战友却在运遇难同志的遗体回营地时,因悲伤过度,晕倒在地上。

  但与海地现在的状况相比,这并不显眼,因为这里有大量的尸体和无助的灾民。海地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地震前就很难看到一栋完整的房子,而且墙体上很多的弹眼。地震后,老百姓连这样的房子也没有了,每每看到这些我就会流下泪水。

  最让我难过的是那些举目无亲、无家可归的孩子。每次看到他们我都在想,没有亲人没有家,他们今后怎么生活?然后我就会去帮他们找到最近的救助点,把他们送到医疗队那里检查身体,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领导与祖国人民对我们的关心,请领导放心,请祖国人民放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海地维和任务,一定会平安回来。(通讯员 范玉泉 杨玺 吴弘彦 本报记者 庄庆鸿)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