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政府门户网站为啥半数“不及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人民网:政府门户网站为啥半数“不及格”?
2010年02月22日 10:45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日前发布《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82010版法治蓝皮书》。其中,《中国地方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2009年):以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为视角》(以下简称“报告”)由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组对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市的政府门户网站集中调查,对中国部分地方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进行调研、测评和分析。调研发现,一些政府门户网站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情况不好,不少政府网站存在信息不集中、网站信息获取不方便,个别政府网站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等问题, 43个城市中半数以上不及格。”(2月22日 中国青年报)

  截至去年1月,我国已经开通4.5万多个政府门户网站,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几乎都设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3.84亿,庞大的网民数量让网民这个新群体的力量得以显现。随着互联网功能的进一步拓展,政声民意在网上激荡:广大网民用鼠标表达社会的正义和良心,用键盘书写国家的利益和远景,用“忧天下”之心投下爱憎分明的表决票……与此同时,在怎样对待网络民意这个问题上,政府开始放下身段,探索由被动应对向公开互动的新途径。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演绎了一段网民称之为“最幸福网事”的佳话;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专访,与网友在线谈心,续写亿万网民的“幸福网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传身教,掀起公权力和领导干部“深度触网”热潮。不少领导干部邀请网民“拍砖”、“灌水”,磨炼自己的“执网能力”;有的领导干部在网上开设博客,博得一片“民生情”;一些地方政府网络发言人纷纷亮相,实现了从“要我发言”到“我要发言”的华丽转身;各地处理网民意见的长效机制得以初步建立,上网“捎话”成为干群交流的新形式;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网络问政、网络民意首次现身政府工作报告。同时,网络监督风生水起,网络反腐方兴未艾:陕西“华南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南京“最牛房产局长”事件,以及温州等地的公款出国旅游事件……通过网络这个便捷的载体,几乎一夜之间形成全国热议的“舆论漩涡”。网络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公民问政平台和政府问计平台,网络正在成为执政者与民众真诚互动的言论场,成为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进步的助推器。

  遗憾的是,在这个新时代的官民“大合唱”中,还存在不少不协调的“音符”,甚至是“梗阻”现象。有的市长信箱形同虚设,对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不予回复或者答非所问;有的领导干部开设的“民生博客”异化为“空壳博客”、“官文博客”、“应景跟风博客”;有的地方,原本方便群众办事、及时了解民情民意的政府网站,竟然长时间不予更新,“沉睡”不醒……

  政府网站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公开政府信息重要渠道、对外集中办公和向公众提供信息重要平台。但这个平台还缺一个“链接”——就是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一颗“为民心”,一份与人民群众难以割舍的真感情。这颗心,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春节期间在福建五龙村村民张唐妹家尝米酒、包艾叶粄、炸糯米糖枣的身影;这份情,就是温家宝总理在广西泗孟乡屯长村,从村头走到村尾给村民拜年的深情话语。没有这颗心,就会对民生民意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失却这份情,什么样的“民生博客”、官员信箱、电子政务、政府网站都会沦为摆设。只有用这颗心、这份情作“链接”,官民互动才会更实在、更顺畅,政府的决策和施政,官员的一言一行才会永远不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石家友)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