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为大家——记浙江基层好干部周以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舍小家为大家——记浙江基层好干部周以国
2010年03月28日 12: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宁波3月28日电 题:舍小家为大家 基层好干部周以国

  记者 张慧慧 徐小勇

  3月19日下午,在余姚市陆埠镇干溪村村委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刚从杭州做完放疗回来的干溪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

  经过23次放疗和2次化疗,周以国已经完成了一半疗程,他说自己现在的体力和精力已经大不如前。由于儿子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周以国表示家里没有他放心不下的。“我现在最放不下的是村里的工作。”

  2010年1月4日,周以国在被确诊为鼻咽癌后,被镇里领导和村里干部“逼”着住进了杭州肿瘤医院。他随身还带去了厚厚一叠有关村里下山移民安置工程的资料。他说“不把征地户和缺房户的事情安排好,我就算闭眼了也不安心啊!”

  十年耕耘 “倒挂村”变小康示范村

  2001年,原干溪、近山、里岗、外岗四个村合并成干溪村,当时村里负债10多万元,是个名符其实的“倒挂村”。

  全村的党员干部都希望正在办厂的周以国能出任党总支书记,在大家眼里那个曾经做过干溪村小村长的周以国肯定能带着干溪村村民走上致富路。

  经过镇里领导和村里老党员、老干部的多次做工作,虽然心中并没有多少把握,但周以国还是决定“凭着自己一腔热情”,出来为大家伙做点事。

  上任时,他诚恳地说:“我就为大家服务几年吧”。

  陆埠镇联村组长蒋咸军说,周以国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拿出办厂时形成的敢抓敢管的工作作风,大刀阔斧地谋划富民举措。

  现任干溪村村委主任蒋加良告诉记者,2001年的时候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出行的道路除了泥泞路就是石子路。

  “要想富先修路”,周以国到村里后,首先就提出加强道路建设。经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表决同意,村里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村民20%-40%的补助。

  据原干溪村党支部书记魏长兴介绍,当时的干溪村没有像样的企业,也没有可持续的经济来源,村里的办公经费主要来自上级的补助。

  路修好后,周以国就开始考虑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周以国认为“干溪要热,一定要引进企业;企业引进来了,事情就好办了。”

  于是,村里着手征用土地,同时四处招商引资,并努力为落户企业提供一系列热情周到的服务。目前,这个规划面积130亩,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工业小区,已落户企业20余家。

  余姚兰山电机企业有限公司是这个工业小区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他们也曾考虑过外迁,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公司总经理鲁孝良说,“主要是因为周以国书记真诚挽留,而且村里提供周到的服务,解除了我们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据村委主任蒋加良介绍,目前全村已经有大小企业80余家。“通过土地承包、厂房出租、山林出租、菜场摊位出租等一系列方式充实村级集体经济,保证了经济来源的可持续性。”

  现在,村里要造桥、修路,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企业都会慷慨解囊。该村参加新农合的村民个人只要出10元,其余绝大部分由企业负担。

  在日常工作接触中,周以国的办事“公”、能力“强”给陆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烈钢留下了深刻印象。周烈钢直言,周以国办事都依照规章制度做,首先从自己做起,但在原则下又不失人情,而且考虑问题周全、超前,多方协调能力强,是位地道的“硬”书记。“他敢于得罪人,但最终都是为了老百姓好,为村里事业好,老百姓信得过他。”

  据统计,2009年,干溪村实现社会总收入9430万元,村可支配收入10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9618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384%、493%和186%。村里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当村干部就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既然当了村干部,就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事情”。这是周以国和搭档蒋加良经常说的一句话。

  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为老百姓做事,周以国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规定村干部每周上班6天,并坚持每周一会,将村里待办的事情统统摆到桌面上来讨论。

  “这样的书记带出的班子肯定是正气的,我们老百姓放心,而且终身感谢。”村民李贤涛在多次目睹村里办公室在周末依然大门敞开,或者深夜还是灯火通明后,不无感慨地说。

  村委主任蒋加良说,“村里有重大事情,他都会邀请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召开现场会,让他们发表意见,听取大家的意见,群策群力。”

  离中心村五六公里的里岗、外岗是两个高山自然村,有250多户人家世代居住在山顶上。由于没通自来水、也没有卫生室,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少村民宁可下山租房住,也不愿再呆在山里头。

  2003年,村里根据发展总体规划,决定对里岗村、外岗村实施下山移民安置工程。

  由于工程过于庞大,周以国事先派人进行了调查摸底。“当时决定只有超过95%的村民同意,我们才会继续实施。”周以国告诉记者,调查结果显示近97%的村民表达了下乡移民的愿望。但是在大家眼里,这项工程完全是个“天方夜谭”。今年80岁高龄的原里岗村党支部书记李象桥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会搬下来。

  当时,村里拿不出一分钱的启动资金,周以国就以个人名义向浙江安吉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李贤川借了200万元,作为工程的启动资金。“那个老板当时开玩笑说,如果钱还不出我这个人就‘卖’给他打工还债。”周以国回忆说。

  为了制定下山移民政策,他多次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代表会,开展了多达7次的问卷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进行梳理吸纳。其中单就安置房的价格及老房补偿标准,就组织人员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进行精确测算。

  为了让下山移民住上“放心房”,在他的主导下,移民安置工程的建造发包一律采用招投标形式,并特意附加了资质要求,有效地避免了空包、转包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同时他又郑重委托监理公司、市质监站对工程实施双重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008年底,山上还有两户人家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迟迟不肯拆迁。周以国召集所有村民代表赶到现场,让他们一起做工作。最后,这两户自知理亏的人家因“硬不过政策”而与村里达成了搬迁协议。

  在安置下山移民的干溪新村里,记者见到了从里岗村搬下来的64岁的李英尧老人。老人告诉记者,从山上搬下来后,自己分到了一套60平米的房子,他儿子也拿到了一套125平米的房子,总共只花了16万的钱。“我已经在这个新房里过了二个春节。”

  李英尧老人说,现在他每个月能领到70元的养老金,而且看病还能报销。“原来住山上,家里要是来个客人光买菜就得花一上午时间,现在可方便多了,想吃点啥旁边就能买到。”

  “我这么大年纪还能住这么好的新房,是享了以国书记的福啊。”芦梨产老人今年74岁,从山上的外岗村吴家搬到新村里,现在他们二老住着100平米的新房,3个儿子也每人分到了一套联体别墅。老人拿出1万元钱办了养老保险,现在他每个月能拿到230元的养老金。“现在年纪大了,住山下看个医生也方便了。”

  前段时间,芦梨产老人听说周以国病了,他告诉记者一直想找机会去看看以国书记。“这么硬气的人没有的,从来不拿村里一分钱”。

  这个历时8年、投资5000余万元、建房312户(套)的下山移民工程,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上访、质量和安全事件。

  近年来,干溪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推进。投入190余万元,不仅实现了村内主干道路硬化,还新建桥梁2座,方便了群众出行;投入30余万元建造社区卫生服务室,方便了群众就医;投入30余万元改造了菜场,方便了群众购物;投资54万元完成村落文化宫三期建设,方便了群众娱乐;投入40多万元进行庭院整治,美化了村庄环境。

  舍小家为大“家” 积劳成疾

  走进周以国的家里,那是2间建造于80年代的小楼房,墙面石灰斑驳脱落,家具也已经用了几十年。干溪村委委员章建奇说,那个房子建成的时候可是村里最好的。

  办厂的周以国,自从到村里任职后,就把工厂交给妻子打理。周以国的妻子周爱莹告诉记者,当初工厂每年也能挣个十来万,而他在村里任职,一年的收入也就2、3万元钱。“最开始我对他的决定不是很支持,后来看他这么投入我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转变。”

  “周以国有丰富的办厂经验,如果没有强烈的奉献精神,他是不会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的。”余姚市兰山电机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孝良透露,2001年他曾想“挖”周以国到自己的企业,许以年收入不少于10万的高薪,不过被周以国婉言拒绝了。

  “我到了这个村里就要为全村人民负责。他们信任我,选我当书记,我总不能说走就走自己跑去挣钱。”周以国对记者说。

  当时家里办厂急需土地,镇里同意把村里的庙址转让给他家,周以国却作出了先让村里买入土地,然后再租给自己办厂的决定。周爱莹说,在他的眼里,增加集体收入更重要。

  有一次,为了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工程款,在村里资金极为紧缺的情况下,周以国向妻子“借”了30万元,无偿给村里使用了七个月。

  2008年春节前夕,有个工程承包商上周以国家拜年送礼,结果吃了一道闭门羹。那天,从不关手机的周以国,破天荒地关掉了手机,还在家中玩起了“躲猫猫”。

  周以国当了村党总支部书记后,一门心思扑在了村里的工作上,根本无心料理自己厂里的事情,10年时间里,工厂不仅没有得到发展,生意反而越做越小。“最近为了给他看病,我把工厂转让了。”周爱莹说。

  至今,周以国也没能为已经到适婚年龄的儿子购买一套商品房。

  去年8月开始,周以国头痛频发。其他村干部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他却笑着说:“可能是这几天忙,没有休息好。”

  事实上,有好几次他开车到城区办事,在路上头痛发作了,实在没办法,他就把车停在路边,用手猛烈地敲打头部,一下二下三下……直至感觉整个头部麻木,疼痛感变成了麻木感,他一咬牙又继续往目的地驶去。

  9月底的一天,当大家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商量下个月的工作安排时,村委委员章建奇看见他的鼻孔里有鲜血不停地往下滴。村干部们劝他赶紧去医院诊断一下,他居然说“流个鼻血,又不是大事,我头抬一会儿就好了,你们接着说。”大家都知道,他的倔强是出了名的,劝也没用,于是加快了汇报速度,希望能早点结束会商。但是他却拖着大家非把事情问得一清二楚,然后很耐心地把工作分配好,最后还说“看见了吧,鼻血不流了。”

  联村干部计联岳5次为周以国联系好去宁波李惠利医院检查诊治,可一到检查的日子周以国总是因为工作太忙而错过了预约时间。

  就这样,他的病一拖再拖。直到去年12月份,镇里组织村干部体检,医生在他的体检表上醒目地写上了“肿瘤指标超高”的字样时,他还说:“等我这几天把工程款付给人家后,再去检查。”

  “(周以国)的确是位好书记,始终为我们老百姓打算。当今社会里,这样的人找不太出来”。原里岗村党支部书记李象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干溪村底子薄,经济困难,在周以国带领下,村里能发展,村民能过上好日子,是很不容易的。“听说书记生病了,我们村民都很担忧,希望书记能尽快好起来,再挑担子”。

  顾益康(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他是服务型的基层好干部、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叫服务型的基层好干部,就是像他一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全心全意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教授认为,周以国的事迹非常令人感动,他是政府应该大力提倡的好干部、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顾益康教授表示,基层干部带领老百姓建设富裕幸福的新农村就是要让老百姓富起来、要让村庄美丽起来、要让社会文明起来、要让整个农村和谐起来。“这中间领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领头人就是一个好的新农村。”

  对于像周以国这样的基层干部为了新农村的建设而积劳成疾的情况,顾益康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在培养领头人的过程中,既要发挥他们的领头作用也要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很多好的新农村建设领头人,没到晚年就生病了。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应该多关心基层干部,可以考虑给他们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顾益康建议,政府的公共服务节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乡镇一级,而应该向下延伸到村一级,让村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节点。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