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救不出乡亲我吃不下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救不出乡亲我吃不下饭"
2010年04月20日 09: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第二次地震发生的时候,青海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被晃倒在地,腰被扭伤了。他下意识地抬头四望,整个结古镇笼罩在一片烟灰之中,街道上哭喊声四起。

  从4月14日7时49分开始,随着7.1级强烈地震撼动玉树,吴勇带着部队开始与时间赛跑,力争在灾难中救助更多的生命。4月19日上午,他两眼通红,声音嘶哑,不断地抱怨时间实在不够用。

  第一时间组织生命营救

  地震发生后,吴勇做的第一件事是抓起手机,给在西宁的军区领导拨了电话,通报地震的发生。10分钟后,吴勇对军分区机关和骑兵连官兵进行集合清点。确认了没有人员伤亡后,他立即组织自救,成功救出军马62匹。

  与此同时,他组织人员对弹药库、油库、银行等重要目标进行警戒,确保绝对安全。军分区又在院内搭建起350多顶帐篷,开通地方专线26部、军用电话33部,确保了军地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顺利开设。

  在短时间内布置完这些事情后,最紧迫的事情摆在了他的面前。震后72小时是最关键的“黄金救援时间”,吴勇迅速作出决定:先组织一切力量救人,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吴勇没顾上吃早饭,他迅速组织4个救援小组投入兵力1430多人次,从各个方向冲向废墟,展开搜救行动。这个说话慢吞吞的司令员下了命令:“把兵力撒出去,尽快救人,救更多的人!”

  在附近倒塌的民房以及灾情最为严重的玉树民族综合学校、州石油公司等地,救援在吴勇的指挥下迅速展开。第一天,他们救出被埋群众125人,并协同州委迅速启动抗震救灾应急机制,组织民兵2800多人次,在外援部队没有进入的地区开展奋力救援。

  吴勇还迅速做出了一个被认为是最明智的举动。他通过电话,第一时间向上级机关报告了玉树机场能够正常起降、通往西宁的道路基本畅通以及灾区损失情况等准确信息,为上级部署兵力投入抗震救灾提供了依据。

  然后,他派人分别乘坐一辆汽车、一辆摩托车和一匹马,察看机场和玉树之间的道路状况。他组织人员第一时间开通了通信电台指挥车,为兰州空军指挥部确立了两个直升机降落场,并迅速查明通报214国道、玉树结古镇主要道路状况以及玉树机场的损毁情况。

  在吴勇的带领下,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命大救援在“黄金救援时间”里争分夺秒地展开。

  救灾中,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最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完全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玉树民族综合学校救灾点,他与官兵并肩作战,趴在废墟上搜救群众,经过连续5小时的艰苦奋战,最终找出并营救10名学生。

  震后几天,他只睡了五六个小时,过度的劳累和高原反应,让他几次险些晕倒,但他却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继续带领10多支救援小分队进村入户搜救生命,全力以赴救人。

  “吴司令来了,我们就不怕了!”

  地震发生后,美丽的高原小城玉树面目全非,房屋大都被夷为平地,街上随时都能看到惊魂未定的居民。为了尽快稳定受灾群众的情绪,在余震不断、道路两旁的高山仍不时滚下碎石的情况下,吴勇带领官兵走村入户,搜救被掩埋群众,并积极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决心以及各地各界支援灾区、帮助群众共渡难关的情况。

  在深入重灾乡村的途中,道路被阻的情况时有发生,吴勇和战友们就翻山越岭。遇到桥梁中断,他们就趟过冰凉的河水赶到对岸,及时救助了不少群众。

  50多岁的受灾群众阿青卓玛腿部伤情较重,发现这一情况后,吴勇指挥民兵预备役党员突击队用担架把她抬下山,紧急运送到部队医疗救援队进行抢救,使她脱离了生命危险。阿青卓玛的女儿激动地说:“金珠玛米(解放军)救了我们一家,吴司令来了,我们就不怕了!”在送别吴勇时,阿青卓玛一家热泪盈眶。

  吴勇要求医务人员认真搞好灾区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同时,他还叮嘱官兵对重灾区进行认真摸排,为兄弟单位的医疗救援队和心理救助队开展救助提供准确点位。4月15日凌晨,青海省军区某独立团官兵到达县城外时,吴勇准确地将该团3个营带到3个重灾区,使部队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孩子是玉树的希望。吴勇迅速指挥成立军分区心理干预救助小分队,深入每一顶救灾帐篷、每一户学生家中,走访受伤学生,进行心理救护。6天来,他们帮助的学生超过600人。在吴勇和心理救助人员离开时,小学生昂措拉毛拿出自己的红领巾给这名司令员系上,并庄严地敬了少先队礼。

  震后4天4夜,吴勇每天都是连轴转。这期间,他没顾上吃一口热饭、喝一口热水。一直和他并肩战斗的军分区政委王全进告诉记者,吴司令员第一天吃了半块馒头,第二天吃了一个白面饼,第三天吃了两块面包。吴勇说:“救不出乡亲,我吃不下饭啊!”(青海玉树4月19日电 特约记者 魏春 通讯员 韩志言 本报记者 张伟)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