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不断改写历史纪录 逼出生存发展观之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西南大旱不断改写历史纪录 逼出生存发展观之变
2010年05月05日 10:49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50年一遇、80年一遇到100年一遇,中国西南地区大旱的历史纪录不断被改写,旱情没完没了:农田板结,禾苗干枯;无数水源泉眼干涸,河沟断流;儿童喝着锅盖蒸馏水解渴,鱼儿卡在撕裂的土地中灼干,水草被烘晒枯黄随风飘逝……一个本来是水资源富集的地方突然被旱灾袭击,这给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什么变化?

  大兴农村水利设施,

  让农民真正“靠水吃水”

  【引言】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在遭遇重旱的西南山区,老百姓这种感受愈发强烈。在日复一日的天旱少雨天气里,人们把焦灼的目光一次又一次投向那些干得发白的水库、水渠、水塘……这些水利设施太少了、太老了、太破了。

  “山底下的河沟里就有水,看得到,但够不着。”在云南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大水井村狐狸窝小组,正在背水的老人王勤品指着山脚方向说,村庄与河沟的落差高达1500多米,因为没有蓄水设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河水流走。

  “望水兴叹”并非只是云南山区老百姓的痛楚,在“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遭遇“三季连旱”时也一筹莫展。“即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这里的向阳水库因有地下水源,仍然清水满库。”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党委书记侯申说,但由于渠系尚未完善,“近水”不能解“近渴”,保灌能力仅发挥1/3。

  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是西南旱区的最大特点。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说,云南全省水资源总量2200多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此外,在占全省国土面积6%、水资源量5%的坝区,集中了全省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

  贵州和广西连片的喀斯特地貌,不仅严重缺乏地表水源,而且保水能力差,通常是“有雨三日水成湖,无雨三日地生烟”。“有水却留不住,降水量分布严重不均,再加上特殊地形地貌,造成西南干旱灾害不断。”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说,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

  受旱情警示后的云南已经行动起来,开始吹响了大兴水利的号角。从今年到“十二五”末的6年,云南省将累计投入1000亿元左右,开工建设100件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完成54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库容30亿立方米,总库容达到138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188亿立方米,让农民真正做到“靠水吃水”。

  与其坐家等水,不如外面打工

  【引言】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提出,今年云南要加强“移民就水”,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以缓解饮水困难。此议一出立即得到西部省区的认同和效仿。目前,西南各省区相关部门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一辆辆满载农民工的客车开往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

  “旱了这么久,家里的田干了,什么都种不了,希望这次能让自己找到一个好一点的工作,补助家里一点。”在抗旱救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场招聘会上,昆明市寻甸县河口镇北大营办事处十八车村委会的陆志全说。

  在寻甸县河口镇组织招聘会的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龙虹说,由于旱灾严重,这里小春作物绝收了,大春作物没法种,劳动力无法生产。“我们希望把劳动力转移出去,增加他们的收入,在减产的情况下不减收。”

  像这样深入田间地头的现场招聘,截至4月15日,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组织了42场,转移就业2.1万人。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副县长李福珍说,完善“移民就水”的配套措施,有望解决生存条件艰难地方的根本问题。可加大扶贫异地搬迁的力度,将村庄搬到具备水源和耕地等生存条件的地方。“唯有如此,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休养生息,人们才能从根本上告别干旱和贫穷的困扰。”

  白恩培说,云南将加强“移民就水”,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以缓解饮水困难,争取今年增加劳动力输出50万到80万人。

  全民节水不应是空头口号,

  而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引言】西南地区特大旱灾的影响,凸显了农业“靠天吃饭”的严峻现实,老百姓抗旱节水意识远不如防水患意识那么强烈。在大兴农村水利设施“开源”的同时,“节流”建立节水型社会同样重要,应通过立法等制度建设,构筑抗旱长效机制,让全民节水不再是空头口号,而是切实行动。

  大旱当前,西南地区农村开始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在云南保山市腾冲县界头乡永安村,千亩连片的农田等待农民育秧。尹明甲等村民在集中育秧的田地中热火朝天地忙着,秧田的沟渠中没有水,但覆盖了地膜的秧床已经湿漉漉结着水珠。

  腾冲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彦昌说,今年腾冲县预计将种植水稻55万亩,通过“旱育秧苗”移栽水稻45万亩,比去年还增加了10万亩,节水量将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

  在广西不少地方,农民开始在甘蔗地里用地膜覆盖套种木薯、西瓜,虽然甘蔗受旱减产,但套种作物丰收有望,一些地方采用大棚滴灌技术种植西瓜,比传统灌溉节水7成以上,瓜苗长势良好。

  遵义是贵州省的第一产粮大县,技术人员指导群众将用水量大的“田间育秧”改为用水较少的“旱育稀植”,探索了集中育苗节水技术,尽力抢夺农时,减少了农民损失。

  “极旱、重旱地区,应当限制新建、扩建耗水量大的工业及其他项目。易旱地区,应当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品种。”云南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黄旻说,《云南省抗旱条例》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更促使云南加大抗旱的立法力度,使政府行为有法可依。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充分认识到节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周必文说,这次旱情也促使城市居民,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良好的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珍惜水资源,杜绝浪费用水现象。 刘娟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