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从“路怒族”看社会公德底线后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西安晚报:从“路怒族”看社会公德底线后移
2010年06月09日 11:21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陈凤霞

  开车的时候骂骂咧咧、喜欢跟人家“顶牛”、一遇堵车就着急上火……随着“有车族”的规模日益壮大,因开车而诱发情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这类人被称为“路怒族”。最典型的“路怒症”表现为:开车心情烦躁,容易发脾气,甚至会情绪失控。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2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6.5%的人表示身边就有很多“路怒族”,23.4%的人承认自己就是“路怒族”。受访者中,30.4%的人经常开车。(6月8日《中国青年报》)

  “路怒族”看似是性格焦躁下的一时之气,实际上,焦躁本身就与文明代表的含蓄内敛相抵触。

  当道路上一个人的不文明现象如果不能被及时有效抑制,不文明基因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当每个人都渴望在道路上行使优先的特权时,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不文明的受害者,都想以满足个人特权的不文明方式去宣泄积郁的情绪。

  提到“路怒族”,很容易联想到经济学家梁小民笔下描绘的欧洲汽车文明。梁小民在《读〈汽车社会〉》一文中曾写道:欧洲的马路交通秩序相当好,几乎没有酒后驾车、违章行车、抢道或“加塞”。在没有红灯的地方汽车总是礼让行人。过去我也曾为中国汽车太多而发愁,到了欧洲才知道,汽车多少无关紧要,关键是有没有汽车文明。

  因为文明,有限的道路空间可以释放出更大的潜能。对于我们这个迈向汽车社会的国家,构建健康的汽车文明大有裨益。

  很难想象,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遵守窗口排队购票规定,为亲戚朋友在争取经济适用房等利益时提供支持;在生活中把遵纪守法当成没能耐、丢脸面者;凡事必利用关系者……凡此种种,又怎能奢望他们到了空间资源有限的公共道路上,会自觉地礼让三先,摇身变成一位文明的汽车公民?换言之,在生活中若无视文明细节,以习惯霸占更多资源为快者,如此建立在不文明基础之上的特权优越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各个空间包括道路上渗透。

  不积硅步,何以至千里。毫无疑问,解决道路拥堵问题需要在道路规划建设、交通法规乃至行驶文明等方面下力气,但文明“软实力”的成长不仅取决于外部软硬件的改进和完善,更在于每个公民个体的自觉努力。(作者系职员)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